从全国试点到全国示范!泉州专利连续7年领跑全省

泉州晚报

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颁布实施。那一年,泉州首件专利提交申请,由此翻开了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2003年,泉州市知识产权局挂牌成立。以此为起点,泉州以“国”字号的战略视野,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知识产权发展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开发、应用和实施,先后获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殊荣,如今正在开展新一轮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

“从试点到示范,是泉州知识产权从自主形成到运用转化的巨大飞跃,更是泉州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诠释。”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泉州市专利申请量47179件,授权量25525件,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 □泉州晚报记者 林铭珊

企业握利器 拉链生产做到全球第二

我国专利分为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含金量最高。《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颁布实施前,泉州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零。而如今,这个数据变成了9.11件(2018年9月数据),位居福建省前列。

专利带给泉州企业实实在在的利好。一批企业在专利发展过程中,用专利开拓市场,从小企业做到国际知名企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晋江成长起来的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浔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拉链生产企业,拥有有效专利800余件、发明专利170件。

“浔兴能发展成为国际品牌,靠的就是创新创意和品牌提升。”浔兴副总裁张田告诉记者,1984年成立时,浔兴还只是一家典型的小型工厂,1992年,浔兴从台湾地区引进一项拉链模具制作关键技术,以此为起点,浔兴开始了对产品个性化设计的探索与追求。起初,拉链样式由服装企业提供,2005年起,浔兴开始尝试自主设计拉链。2009年,贴上浔兴标签的产品客户选中比率达五成。浔兴聘请了专业专利管理人员,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与保护研发新成果。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中,以自主创新建立口碑的浔兴在一片萧条中逆势而上,迅速成长,实现了建厂时立下的“将拉链卖到全世界”的豪迈宣言。

浔兴的逆势上扬绝非偶然,在泉州,相似的例子还有安踏和九牧,安踏一双鞋子就有41项国家专利,九牧一个智能马桶就有35项国家专利。不久前,九牧的一个专利水龙头荣获中国外观设计银奖,成为中国卫浴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党政善引领 200多家企业专利“清零”

2003年以来,泉州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示范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

“2005年起,增设泉州市专利奖,每年评选一次,同其他科学技术奖项同时申报,同时组织评审,进一步鼓励和调动全市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我市评出泉州市专利奖51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0项,发放奖金420万元。同时,我市还对企业创新研发进行资助补贴,开展专利试点工作。这些举措激活了泉州发明创造的一池春水,2006年,我市庄昆杰以“低损耗高选择大功率多腔滤波器”获中国专利奖,成为泉州首个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截至目前,泉州拥有中国专利奖项21件,福建专利奖项33件。

九牧专利水龙头(ZL201630396674.8)获中国外观设计银奖 (九牧 供图)

近年来,我市有200多家企业实现专利“清零”,152家企业通过贯标,通过企业数量居福建省第一位。我市还开展专利密集型企业培育工作,重点支持水暖卫浴、纺织面料、数控机床等领域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及重点企业培育工作。同时,积极推动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在全省率先出台《泉州市专利密集型企业管理办法(暂行)》,形成《泉州市专利密集型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报告》,谋划未来3—5年全市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路径。截至目前,我市已分别培育国家级、省级、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44家、125家、370家。

金融能“生钱” 专利权质押融资24.67亿元

专利对于企业的利好,还在于知识产权战略释放的红利精准落袋,专利权质押贷款、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都成为企业新的融资渠道。

服装纺织行业是泉州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机器更新换代投入巨大,可能会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泉州明恒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恒纺织)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技术设备更新和扩建厂房后,公司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本想以此扩大营销规模,不想却让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明恒纺织有关负责人介绍。正当企业一筹莫展之际,市知识产权局进厂宣传专利质押融资贷款政策,为企业解决了大难题。凭借“中小纱断头率改善的细纱机”等5件专利,明恒纺织获得3500万元抵押贷款,解决了资金断流问题。同样面临资金短缺问题的德化县卓越陶瓷有限公司以2件专利向银行申请贷款5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专利权质押贷款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提供了重要途径。目前,我市有关部门已与兴业银行泉州分行建立科技金融战略合作,为我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贷款等各类融资提供50亿元授信额度。我市还设立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资金,用于补助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所支付的利息。贴息办法实施后,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积极性和需求逐年增长。去年,全市共推动56项专利权质押贷款项目签订合同,授信额度8.51亿元,金额居全省前列。全市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累计达24.67亿元。

社会倡创新 17岁少年获34项国家专利

随着泉州专利工作的推广普及,企业之外,专利同样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在校园内点燃了发明创造的焰火。

前不久,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该奖项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荣誉,全国各地100名青少年学生获奖,其中福建省有2名,泉州五中高二学生林子涵便是其中之一。今年17岁的他,10年来收获了34项国家专利,其中有4个发明专利,还有9项专利待审批;荣获国家、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机器人竞赛等10多个奖项,连续三年拿到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他说,以后想攻读仿生学,希望有机会将自己的发明真正运用到生活中。

近年来,我市结合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让青少年从小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保护不手软 多层面综合执法严打“李鬼”

2017年9月,市知识产权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安部评为“2016年度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和公安机关执法工作成绩突出集体”。这一称号的背后,是我市专利行政执法人员对待专利侵权案件的负责态度与严格执法。对此,六蜂王(石狮)环保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金榜深有体会。

“基于公司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多功能生态砌块’的专利产品生态护坡砖在市场上畅销,可没过多久,就有涉嫌侵权的‘李鬼’上门。”董金榜所说的“李鬼”是另一家公司生产的涉嫌侵权产品。质量不达标的侵权产品对六蜂王公司造成了严重影响,该公司迅速向市知识产权局求助。市知识产权局执法人员当即赶赴涉案厂家调查取证,在执法人员的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良好的研发环境和市场秩序是创新的根本保障,市知识产权局就是企业专利保护的‘排头兵’,是企业发展的‘排雷员’。”董金榜感慨道。

我市知识产权系统不断修炼行政执法保护“内功”,从多个层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每年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和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维权“闪电”“雷霆”专项行动,切实做好专利侵权纠纷调处工作,并围绕食品、药品、五金配件、儿童玩具、生活用品等涉及民生的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市场检查行动,及时查处各类假冒专利等专利违法行为。2003年以来,市知识产权局共立案查处案件1402件,其中专利侵权纠纷案件323件,假冒专利案件1025件,其他专利违法案件54件。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