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6部门核减21名司局级领导 不再保留应急办

长安街知事

随着各部委“三定”方案陆续出炉,昨天,中国机构编制网密集公布了国务院9个部门职责、内设机构和编制的调整情况。

长安街知事注意到,调整后,国务院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地震局、国家能源局、国资委、商务部等6部门共核减行政(事业)编制数百名,包括21名司局级领导职数。

在本轮调整中,商务部的调整力度较大,核减了行政编制106名、司局级领导职数8名。这是由于商务部的反垄断执法、对外援助等多项职责划入其他部门,不再保留援外司、反垄断局2个内设机构以及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需对行政编制进行相应核减。

“编随事走,人随编走”是编制调整的基本原则。国务院办公厅应急管理职责划入应急管理部,不再保留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相应核减行政编制21名、司局级领导职数3名;中国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划入应急管理部,不再保留震灾应急救援司,核减事业编制16名、正副司长职数3名。

9部门中唯一“核增”行政编制的是交通运输部,在承担了原农业部的渔船检验和监督管理职责后,核增行政编制10名,其中司局级领导职数1名。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内设机构、行政编制和领导职数不变。

在历次机构改革过程中,编制调整一向受到高度关注。因为编制配备事关机构的人员数额、结构分布、职位配置、财政支出和成本效益,直接影响到机构的履职和运行。

近年来,党政机构的人员编制采取总量控制,并严查“吃空饷”等问题,总体保持适中,但仍存在着膨胀压力大、财政负担重、结构分布失衡、隐形扩编严重等问题。

根据以往规律,在一轮大的机构调整重组后,容易出现部门内设机构增多、职责交叉重复、职数超编等情况。

对此,今年3月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要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坚持总量控制,严禁超编进人、超限额设置机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

在推进省级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多地要求加大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完善机构编制同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巡视、审计等部门的协作联动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刚性约束并不是“一刀切”。此次机构改革特别强调,不搞断崖式的精简分流人员,没有硬性的定时定量分流任务,要把大家安排好、有工作干,富余的干部和人员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消化。

如今,编制调整已不再是简单的“减”或“增”,更重要的是如何灵活统筹各类编制资源。

《学习时报》曾刊文指出,长期以来,人员编制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制约了党政机构的行政效率。

从横向看,一些部门和行业编制有余,而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严重缺编缺人。从纵向看,一些机构配置“头重脚轻”,基层的人员编制配备“先天不足”,各级政府在向下转移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也要适当转移编制资源,提升基层的承接能力。

文章认为,需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构编制标准,实行编制资源动态管理,打破机构编制“一核定终身”的配置格局;建立各级编制资源统筹调剂使用制度,提高空余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率。

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要落实到位,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将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预计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将陆续公布职责、内设机构和编制的调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