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环境执法队伍就是城市的“环境守护者”。如何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守护厦门的绿水青山?为此,环保部门确定了执法责任模块化、执法程序模板化、执法手段模式化的“三模执法”的环境执法大练兵的新路,使执法大练兵与环境执法能力同增共长,为建设高颜值的生态厦门打下坚实基础。
执法责任模块化
编织全覆盖执法“大网”
如何把执法责任落到具体个人,让环境执法形成高效率,厦门环保人编织了一张全覆盖的执法“大网”———执法责任模块化。简单来说,就是将复杂的环境执法任务自上而下按责任空间分片、按执法对象分类和按全流程执法权责分段,分解成易管控的各种执法模块来组织,形成金字塔状的管理结构。
为此,厦门按五个层级划分出若干个性质和大小不一的环境执法模块。第一层级由支队长落实全模块负责,第二层级由支队分管领导按执法权责分段(环境应急、现场执法、案件查处等)划分模块,第三层级由支队业务科按责任空间分片(征收科和稽查科各负责3个区现场执法)和执法权责分段(应急科和法制科分别环境应急与信访、案件法制审查等)结合划分模块,第四层级由各大队负责人按责任空间(各区属地负责)划分模块,第五层级由各大队执法人员按责任空间分片和执法对象分类(依托网格化分片划区或按执法业务、企业性质分对象负责)结合划分模块。经过层层分级,责任模块覆盖到所有执法人员、所有执法对象和所有执法区域。
厦门市环境执法支队表示,通过构建全覆盖的执法体系。今年以来出动执法人员28398人次,派出30批88人次参加异地执法,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基本能做到忙而不乱,统筹协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执法程序模板化
构建全流程执法机制
在执法的现实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查什么、怎么查、查后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厦门环境执法支队通过将执法程序模板化,让执法工作规范成运行快、效率高、差异小的执法流程,形成科学简明的执法链条,使每个执法人员都能按同样的执法流程来组织,让公平规范执法成为一种自然。
他们梳理现有环境执法工作,按环境执法“信息来源-任务派遣-现场处置-结果反馈-立案调查-案件审核-案件移送-卷宗建立-信息公开”的全过程进行简化、优化、固化,完善环境现场执法、执法稽查和案件处罚移送等15项执法工作制度。他们为每项制度编制工作流程图,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程序的,依法编制流程图;没有明确规定的,按照便民高效原则编制。
通过流程简化,平均减少20%执法工作环节,缩短8%的执法运行时间,有效地解决工作中协调不畅、推诿扯皮、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提高环境执法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执法手段模式化
“互联网+”手段助执法
过去,环境执法人员用传统手段执法,往往遇到不少盲区。现在,他们创新运用“互联网+”执法,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无人机成为他们的鹰眼,开展监测监察执法,把执法的触角进一步延伸。
厦门市环境执法支队介绍,执法手段模式化,主要是将交叉执法、错时执法等执法手段运用“互联网+”打造成集约式、非线性、非匀称和触发式的执法方法来组织,做到“不定人、不定时、不定点”执法。
同时,厦门市环境执法支队提高执法数字化水平,运用无人机开展监测监察执法,多角度、宽空域实时监测环境质量和违法排污状况,为环境执法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弥补传统地面执法覆盖面不足,消除执法“肓区”;采用遥感技术开展机动车尾气执法,筛选超标排放机动车,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测查处,延伸执法触角,提升执法工作效益;分两批共投入210余万元更新环境监察执法设备,全市环境执法人员每组2人配1部移动电脑,每人配1台平板电脑,并要求人人熟练使用移动执法系统,有效推进现场执法全程留证、执法数据实时共享、执法疑难在线咨询,提高环境执法指挥控制能力;运用在线监控平台自动监测,将全市87家重点企业污染源纳入该平台,加强在线数据监督核查。(晨报记者曾昊然通讯员陈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