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瀛汉:59载亲历永春白鹤拳由乡村打出国门(图)

泉州晚报

说起永春白鹤拳你可能并不陌生,但也许你并不清楚,现在国外练白鹤拳的人数已经超过国内了。当年在永春乡间耍拳娱乐的乡邻应该也没想到,白鹤拳会从他们的村里走向世界,美名远扬。

74岁的苏瀛汉自15岁开始学习白鹤拳,那时白鹤拳几乎只在永春才得见,是村民们干完农活后的一个自娱项目。20岁起苏瀛汉开始教拳,上世纪70年代,南安、晋江农村会集中一些村民,请“拳头师傅”到村里教拳。从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个外国人慕名而来,再到专业的空手道来交流,将近一甲子的时光,他见证了永春白鹤拳从农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民间休闲活动到被列入非遗的变迁过程……

苏瀛汉设立了一个固定的传习场所,教授海内外的学生练习永春白鹤拳。

苏瀛汉设立了一个固定的传习场所,教授海内外的学生练习永春白鹤拳。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打开了大家视野,人们突然发现可以做的事情变多了,这里的人走出去,外面的人走进来,流动性大,各行各业百花齐放。永春是白鹤拳的发源地,许多永春人通过练拳来丰富文化体育生活,强身健体,提高生活质量,这是非常可喜的。

而永春白鹤拳能走向世界,真的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现在白鹤拳名声在外,业内人士就要静下心来,把事情做得再扎实一点,把白鹤拳的底子做厚,才能发展得更加长远。

——苏瀛汉

拜师“拳头世家” 半夜起床练武

59年前,苏瀛汉还只是个15岁的小伙,对于白鹤拳更多是在田间地头听长辈们聊起,那些戏耍的武功招式引起了他对白鹤拳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同学家看到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国术超群”,才知道原来这位同学出自“拳头世家”,他的曾爷爷是有名的白鹤拳拳师潘世讽。苏瀛汉当即表示要与同学的叔公潘瑞荡学习白鹤拳,此后他师从潘瑞荡,开始了习武生涯。

苏瀛汉说,当时他还在上高中,每年寒暑假和周末他都会住在师父家中,每天早上5点便起床练习,午间休息一会下午继续,晚上有时候师父去“教馆”回来已经12点了,还要把他叫起来再练2小时才能睡觉。

“从历史来看,明清、民国时期学武的风气还是很盛的,只是后来人们生活比较困苦,就没有心思习武了。”苏瀛汉说,那时虽然有人请师父去教学,但请的不多,学的人也不多。像他这样住在师父家中潜心学习的就更少了。他这样跟着师父大约学了5年,之后也常登门向师父请教。从第6年起,他也开始教他人打拳。

武术电影带动热潮 外国人慕名来习武

“上世纪70年代,电影《少林寺》热播,带动了学武风气。”苏瀛汉说,当时武术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练武似乎变成一种时尚。在晋江和南安一带,农闲工余时很多村民会请拳师去教学,组织十几二十个人一起学武。“就住在当地,教上一两个月,当时拳师还是很受尊重的。”苏瀛汉说。

“以前都是偷偷学,到了80年代,习武变成一种有点像现在唱歌跳舞的休闲娱乐项目,好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苏瀛汉认为,当时的社会环境给了大家很大的空间。在永春,有十来个教拳的拳师,想学的人会慕名找上门。

“具有里程碑式变化的是,1985年有日本空手道代表团来泉州交流,永春白鹤拳师和他们进行过切磋展示。而第一个来学白鹤拳的外国人是一名英国人,当时没有翻译,所以拳师教起来非常吃力,只能通过肢体语言沟通,教学有限。”苏瀛汉说,这也标志着白鹤拳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白鹤拳走出永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让非遗传承更系统化 让白鹤拳生生不息

随着外国人的到来,永春白鹤拳的名声被传扬开来。到20世纪90年代,除了本地人学习,英国、法国、瑞典、瑞士、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人都来学过拳,到底有多少人,已远远数不清了。

“那时没有专门练武的场地,人少的时候就在自家屋后练习,人多了就拉到永春文庙去练。”苏瀛汉说。当时英国有个叫吴嘉瑞的拳师,知道永春是白鹤拳发源地,特地组织了一团学生来学习,“当时那十来个人全是剑桥、牛津大学等名校的在校生。”之后,吴嘉瑞组建了福建白鹤拳俱乐部,在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分支机构,每年他都组织俱乐部成员到永春实地学习,一直到现在仍保持着。

“现在政府很重视,白鹤拳被列入非遗项目。”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苏瀛汉在永春桃城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设立了一个固定的传习场所,每年寒暑假和周末,他和他的儿女就在此进行拳法教学。苏瀛汉认为,白鹤拳传承和传播工作都在有序进行,而把白鹤拳的理论和动作做规范化、系统化的整理则是当务之急。“虽然白鹤拳的招式有古法传承,但每位拳师的理解不同。”他说,只有规范拳师们的教学,把理论和实践都系统化,白鹤拳才能生生不息传承下去。

1991年,苏瀛汉参与编著的《永春白鹤拳》被收入中华武术文库;2005年,由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录制的15碟中英双语白鹤拳教学光盘在全球发行。(记者 陈玲红 吴嘉晓 文/图)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