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交人见证泉州公交从“挤破头”到“智慧乘车”

泉州晚报

手握方向盘,责任记心上。在泉州街头,公交驾驶员正忙碌地穿梭在大街小巷中,目送着节日里的人来人往。回望改革开放40年,不管是已经退休的老公交人,抑或是仍在岗位坚守的公交人,他们眼中的泉州公交,每一年都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记者 苏凯芳 通讯员 蔡文强 文/图)

公交司机吴伟棉说,现在车厢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是以往不敢想象的。

公交司机吴伟棉说,现在车厢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是以往不敢想象的。

1965年第一条公交线路所使用的公交车型

1965年第一条公交线路所使用的公交车型

上世纪90年代初泉州公交所使用的公共小巴车型

上世纪90年代初泉州公交所使用的公共小巴车型

改革开放初期,泉州公交所用车型。

改革开放初期,泉州公交所用车型。

改革开放初期 万人挤公交进市区

“以前的公交车哪有现在这么舒适。”今年61岁的曾远明刚刚从公交系统退休,已经在公交战线工作长达39年的他,见证了泉州公交的40年更迭。“泉州的第一条公交线路是在1965年设置的,从威远楼开始一直延伸出来。改革开放初期的泉州公交并不是服务中心市区的居民,而是服务除了安永德之外的各个县市区的居民。”曾远明说,当时基本以郊区线路为主。由于交通不便,公交成了郊区居民出入中心市区的主要交通工具。

曾远明说,当时的车型是由两个公交车厢组合而成的铰接公交车。如果以泉州现在的道路环境,可能连拐个弯都困难,但在当时却是连接郊区线路的核心车型。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德雄曾是往返中心市区至河市线路的驾驶员。“道路条件不好,从中心市区开到河市就要一个多小时,一天就三个趟次,末班车为下午6点。”谢德雄说,如果碰到节假日,成百上千人都争着抢着要挤上车,若能挤上车,真的十分幸运。一张票5分钱,当时一天就能收入两三百元票款。在国庆这样的节日,为了疏运,不得不加班加点地来回跑,回到家时常常已是晚上11点。

更新换代 公交车越开越舒适

公交公司修理厂学徒出身的林敏聪仍清晰地记得1984年4月20日入职的日子。“那时泉州公交才几十辆车,当时修的是广州牌解放汽车、东风牌大客车及峨嵋牌的汽油大客车。”林聪敏说,当时的车型方向盘沉,噪音大,还拖着长长的“黑尾巴”。不仅如此,车上没空调,天气热的时候司机和乘客都是一身汗,冬天就冻得手发红。

1992年林敏聪正式成为一名公交驾驶员,华西小巴(汽油)、峨眉小巴(汽油)、亚星(柴油)、新福达(柴油)……他开过的车型,至今仍如数家珍。据悉,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自1996年公交第一分公司成立,购买了华厦牌的大型汽油客车,1997年成立了二分公司及三分公司,相继购买了亚星牌柴油客车及安凯柴油汽车、亚星牌柴油汽车,2006年12月成立了第四分公司,2010年公司购买了500台新福达汽车用于整批更换排气未达到国Ⅲ标准的所有老旧车辆,2015年又先后购买了插电式混合油电、气电混合动力的车辆用于更换老旧车辆,2017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购买了700台新能源纯电动汽车,更换各线路的车辆。

“以前若是遇到堵车,离合器都可以踩到脚发麻。不仅如此,因为当时车辆设计把发动机设计在驾驶座旁边,小腿经常因为出汗而奇痒难耐。”1993年入职的公交驾驶员吴伟棉说,现在公交司机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好了。纯电动车是自动挡的,又有空调,这样的工作环境,换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便利快捷 公交变得更加“智慧”

改革开放初期,泉州的公交车上没有广播,更没有报站器,卖票、报站基本全靠乘务员扯着嗓子喊,嗓门小是干不了这份工作的。乘务员出身的曾远明说,当时伍分、一角、两角的车票全靠售票员用手撕。为了方便撕票,冬天在冰冷的车厢里,手长时间露在外面,双手都被冻裂了,撕票时碰到这些裂口,钻心地疼。

2003年,泉州公交开始实行无人售票,许多乘务员都不得不面临转岗,但这也意味着泉州公交迎来了重大的改变。来自河南的吴小静2007年从乘务员岗位转型,成为一名驾驶员。

没有了手撕车票,现如今市民乘车再也不用为找不到一元零钱坐车而着急了。公交刷卡、扫码支付、银联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相继上线,乘车越来越便捷。同时“智慧公交”越来越智能,足不出户就能查询公交位置,市民不必为了等车而在站台待很久,瞅准车辆位置,提前几分钟到达站台,就能及时上车。

从固定线路到按需开行的定制公交、从柴油车到新能源公交车、从人工售票到电子支付,40年来这些改变的背后,是城市公共交通配套体系的不断完善,是以人为本城市理念的落地生根。“虽然我已经退休,心里有万千不舍,但看着泉州公交事业飞速发展,作为一名公交人,我都感到无比光荣。”曾远明自豪地说。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