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这位老人上演现代版“愚公移山” 20年后成果让人感动

泉州晚报

“路不通,乡村怎么发展,孩子们的教育也成问题。”泉港涂岭镇石峡里自然村早年交通不便,村民外出都要跋山涉水,今年72岁的赵子新带领乡亲开山辟路20多年,历经种种艰难,终于修成两条通向外界的村路。近日,记者来到石峡里自然村,了解这位“现代版愚公”的感人故事。

□记者 黄枫 通讯员 钟鸣 文/图

赵子新制作警示牌,提醒村民注意安全。

偏远村落无公路 外出需跋山涉水

在石峡里自然村的村道上,记者见到了正拿着锄头在村道边上除草的赵子新。“这段路有两个地方被泥水冲刷了,造成路基不稳,已报送给上级部门,近期将进行修整。”赵子新说,趁着空闲,他先把路旁的杂草清理一下,好让施工队进行修整。记者发现,他的左脚有点不受力,在挥动锄头时,总是偏向于一侧。

据了解,石峡里村总人口不到200人,是泉港西部山区最偏远的自然村,群山环抱。之前,没有通往外界的公路,村民们只能沿着山林自己找路,祖祖辈辈用脚在半山岭踩出了一条羊肠小道。每次,他们都要跋山涉水,穿过4条溪流才能到达离村最近的仙游园庄镇购物。而该村通往寨后村的田埂路同样是村里人在田野中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雨后泥泞不堪,老人们经常会摔伤,孩子们上学放学,都得有大人接送才行。由于交通不便,村里经济较为落后,村民们大多出外打工,很多人逢年过节都没有回家,有的人甚至举家搬迁,村里的户数越来越少,村庄日益凋敝。

带领村民自发修路 高山中打通出山路

面对交通不便带来的困境,1993年,时任村民小组长的赵子新在内心发誓:“一定要打通出山路,让村民走出大山。”没有线路规划、没有施工队伍、没有项目资金……如何在这乱石密布的高山之中修建一条出山路?村民们充满疑惑。然而,赵子新没有退缩,和比他年长20多岁的两个同伴组成了施工队,开始了他们的修路工程。三人不仅自己出钱买材料,更是带着村民们不停地开山炸石、填厕拆房、平坑搭桥……

1995年,在一次挖路的过程中,赵子新连人带石滚下山来,左脚被大石砸中,失去了知觉。幸好后来在村民的帮助下,保住了左脚。如今一到雨天,赵子新的腿就酸疼。1995年,通往外乡的简易公路基本修成,尽管尚未达到规范的道路标准,但路面无明显坑洼,村民们外出终于不再需要跋山涉水了。可是,好不容易铺就的简易公路,在台风暴雨面前却命运多舛,历经三毁三修。哪里被辗出坑,哪里下雨出现了洼,都是赵子新冒着生命危险、不辞辛劳带着村民将破损处补上。但他的心愿还没有完全达成,“如果我们这条路能变成水泥路,那就好了。”

虽然已经70多岁,但赵子新仍在为村里的道路操心。

道路实现水泥硬化 仍在为村道操心

2011年,在泉港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拨款扶持下,石峡里村通往外界的两条路终于实现了水泥硬化。路通则百通,几年来,村里的土坯房陆续翻盖成小洋楼;孩子们出外上学,再也不用担心下大雨了;出外打工的年轻人,隔三差五带着朋友回来,自豪地推介家乡美景……“如果没有赵爷爷帮忙修路,我们的上学路会更加艰辛。”石峡里村的小赵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村里的村民都对赵子新非常感激,没有他和热心村民的付出,石峡里村的道路不会这么快实现水泥硬化。

如今,头发斑白、年逾七旬的赵子新,农闲时仍扛着锄头、撬杠,牵头整治村道,忙碌在修路的路上。虽然没有任何报酬,但年逾古稀的他仍然在工作中,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水泥路铺到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长久地造福群众,遗惠子孙。

声 音

新时代的“愚公精神”

泉港区宣传部工作人员 陈振峰

古有愚公铲平太行王屋二山,今有子新铺路搭桥造福于民。路通则百通,村民生活因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赵子新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开山辟路,造福于民,体现了新时代的“愚公精神”。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