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救助站救助的30名“无家可归者” 落户城东派出所

泉州晚报

昨日,在泉州丰泽公安分局和泉州市救助站的共同配合下,由泉州市救助站救助的30名“无家可归者”,正式落户城东派出所。告别“无名氏”的他们,共同姓“来”,拥有了自己的生日、姓名、身份信息,成为泉州新市民。据了解,这是泉州市长期滞留流浪人员首次大规模落户。(记者 廖培煌 通讯员 王泉源 林巧真 文/图)

丰泽公安分局民警为受助人员采血样,办理落户手续。

30名“无名氏” 长期接受救助

位于泉州市丰泽区城东国道324线附近的泉州市救助站,每年救助5000人次以上的流浪、乞讨无着人员。部分能讲清楚身份信息、家庭地址的流浪人员,救助站会帮助他们返乡。但有一些智力障碍、精神疾病的流浪人员,说不清楚自己的家庭信息,他们没有姓名、没有户籍,无法明确身份,无法找到他们的家人。

“这些长期滞留人员,我们会安置到专业的托养机构。”泉州市救助站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目前的相关规定,这些被救助人员,基本上会送到厦门的专业托养机构。

截至目前,泉州市救助站救助的30人,没有明确的身份信息,户籍系统中,也查找不到相关信息,他们似乎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无名氏”。

没身份没户口 不能办理医保

没有身份信息,也就没有户口,不能办理医保等。多数年迈的受救助人员,往往疾病缠身。

据了解,去年11月,民政、公安部门发文,要求各地对长期滞留人员进行落户,为他们落实相应的医保待遇。

丰泽公安分局户政大队教导员郑清霞告诉记者,经了解,目前有30名受救助流浪人员为长期滞留。这些受助人员,年纪最大的80岁左右,最小的20岁上下,不少人有病需要治疗或者护理。

来发老人看上去有70多岁,其真实年纪无法确定,名字是救助站取的,被救助多年,体弱多病。长时间以来,来发吞咽困难,需要托养机构医护人员特殊护理。这部分医药费,一直由民政部门支付。如果能落户,有正式的户口、身份证,就可以办理医保,就能报销一些医药费了。

年纪最大的来云老人,有80岁左右,她也需要治疗和特护。据介绍,这30人中,有14人年逾60岁,为这部分特殊群体办理落户手续,较为紧迫。

警方特事特办 办妥落户手续

泉州市救助站在城东派出所的辖区内。今年7月,丰泽公安分局户政大队与城东派出所民警,先是赴厦门,采集受助的30名长期滞留人员DNA,通过公安系统比对、排查,刊登寻亲公示,排除这些人被拐卖的可能,同时,也杜绝犯罪嫌疑人利用流浪乞讨人员身份躲避法律制裁的可能。

救助站为他们取姓“来”,户口所在地为泉州市丰泽区城东,身份证号码开头为“30503”……昨日,这30名受助人员正式落户城东派出所。在户籍系统里,除了一部分能讲清楚自己名字的受助人员,他们的身份不再是“无名氏”,而是“来发”“来丰”“来弟”“来春”等。

郑清霞介绍,30人正式落户后,这算是完成了前期工作,接下来,民警将为这30人统一拍照、采集指纹,“考虑到他们寄养在托养机构,我们将特事特办,将技术设备带到托养机构进行采集”。这些手续履行完后,这30人将获得身份证,成为泉州新市民。届时,市救助站会代为办理医保等手续,让他们享受国家相关政策。

记者了解到,这也是我市公安机关联合救助部门,第一次大规模为“无家可归者”解决落户问题。泉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也满怀期待,希望这些受助人员照片进入公安户籍系统后,通过人脸识别、比对等技术,能幸运地找到亲人,最终踏上回家路。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