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泉籍著名作家潘向黎先后在上海和北京等地举办多场新书《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分享会,著名主持人曹可凡、作家李敬泽和文学评论家潘凯雄等先后到场,参与分享交流活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到场主持,掀起一阵阵“读诗热”。
为读者签名
潘向黎分享读诗心得
从古诗词中寻找生活的智慧
潘向黎自幼沉浸于古诗词的艺术氛围中,诗人韦应物是潘向黎特别喜欢的一位诗人。她说,韦应物不像很多诗人把生活过得穷困潦倒,让人同情、悲愤,他是一个在现实生活里能把自己安顿得比较好的人。
“读古诗,做个现代生活家”,潘向黎表示,当代人和古人之间其实有很多共鸣,古人虽不能与我们当面交谈,但依然能随时帮到我们,因为我们可以从古诗词中找到关于生活的智慧。她举例说,“前一阵子,看到一个朋友微信里贴出饮茶的照片,清静的茶室,她的文字说明却是:一个重要客户跑掉了,一个正在冲刺的项目卡住了,马上又要出国,行李都没时间准备,整个人失去方向,干脆先出来喝个茶。我马上为她点了赞,并且加了一句:‘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意外的是,大家对我这句话有一百多个赞,我想大家都是有共鸣的”。
而关于如何做一个“生活家”,潘向黎坦言:“自己不是生活家,但是我努力做一个生活家。说到古人,我喜欢他们下了朝堂以后回到家里很自我很悠闲的那个状态,这一点古代与现代没有差别,我们都要想办法获取心灵的力量安顿自己。”
把诗词触动人的那一点传递出来
关于对古诗词的品读、赏析,潘向黎坦言,自己不是古典文学专业出身,儿时的环境也没有多少图书可看,父亲让她背古诗词,虽然那时并不理解这些诗词的意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渐渐读懂了这些诗词。
不同于专家学者那般仔细研读,她更多的是以一种非专业的态度来欣赏古诗,在潘向黎看来,“读古诗就像是走进一座大花园,东看看,西看看,看到园景哪里美就停下来用心欣赏,不一定要深入了解那花叫什么名、属于什么科。我只要把里面触动我的那一点抓住,准确地传递出来,让别人有一些触动,也许别人的那扇门就开了,我想这也是一个写作者、一个作家应该做的”。
不能把古诗词当成强行推销的东西
孩子应该几岁开始读诗?这是很多人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潘向黎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法给出确切的答复,但是她强调,“如果你真的像我这么热爱古诗词,我请求并且恳求家长们,不要强制孩子背古诗词。古诗词这么好的东西,不能把它当成硬性推销的东西,如果孩子跟古诗词的缘分未到,被强行推销以后,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读古诗词其实是风雅之事,风雅之事就是要随缘、自然,不可以强制”。
潘向黎说,对古诗词的热爱很大一部分源于她父亲的影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让我开始背诵古诗。后来,我父亲经常跟我聊古诗,他并不是对我进行耳提面命式的教育,而是跟我聊他作为一个读者对某句诗或某个诗人的感受,我也经常跟他说我的观点和想法,我想这些对我后来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的影响”。
人物名片
潘向黎,生于泉州,现为上海《文汇报》特聘首席编辑。著有《穿心莲》《白水青菜》《茶可道》等多部文学作品。曾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等多项大奖。
●新书简介
《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上个月刚出版,全书共分五辑,收录了潘向黎近年来品鉴中国古典诗词的最新力作。潘向黎通过书中文章展示了宽广的眼界和独到的品位,在品读自己熟悉、喜爱的古诗词时,也大量引用古今学者的点评文字,进退裕如。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典雅风格——“七分淡然,三分质朴”,总有坦荡的真性情流淌其间。(记者 陈智勇 通讯员 遆宇昕 杨志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