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淤积的西北洋滞洪区C湖,启动西华洋滞洪区一期和东海柯石滞洪区等建设……记者近日从泉州市政公用事业局获悉,今年泉州市委、市政府“XIN”行动“中心城区防洪排涝项目”共确定19个建设工程,截至目前,今年已基本完成3个,其他项目正在抓紧推进中。
市区浦西滞洪区二期工程建成后,既能提升原有的防汛能力,还与已建设完成的浦西滞洪区二期行洪通道形成了整体水域,改善滞洪区水流形态。
责任单位着力提升 内涝防治水平
根据泉州市委、市政府“XIN”行动“中心城区防洪排涝项目”安排,2017年至2019年,中心城区实施53个内涝整治及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项目,匡算总投资约12.8亿元。至2019年,力争实现“基本消除易涝隐患点,中小雨不积水,大雨暴雨不发生严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的目标。
对于这一民生补短板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定时开展检查督促、现场协调处理相关问题,市政府督查室和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以月督察、月推动的方式,进行常态化工作督导。目前,各责任单位均已制定周密计划和工作方案,力争按时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有效提升中心城区防洪排涝水平。对于中心市区一些路段的易涝点,相关部门则加大监控力度,及时研究、处理积水问题,防患于未然。
西湖公园C湖清淤后,能够有效改善西湖水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东海片区2020年将新增一座公园
今年7月底以来,西湖公园C湖清淤工程正式启动。绞吸式挖泥船每天停泊在湖面,在施工人员的操作下,利用转动着的绞刀将湖底的淤泥绞碎绞松,然后通过管道加压,将乌黑的泥浆输送到一路之隔的淤泥处理区。在那里,自动化设备将泥浆里的沙石、垃圾和淤泥分离开,再添加专业的絮凝剂进行污染物处理后,输送到压泥机进行固化,固化后的污泥达到生态排放标准。
记者得知,受限于淤泥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挖泥船目前每天工作时间约8小时,开挖土方量为750立方米。预计10月底可完成C湖3万立方米的淤泥清淤,在行洪时可增加3万立方米的库容。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C湖清淤的意义还在于能够有效改善西湖水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按时序推进的项目还有不少。北峰丰州片区滞洪排涝系统工程,包括被称为西湖公园(西北洋滞洪区)“姐妹湖”的西华洋滞洪区及景观工程、排涝泵站、排洪沟渠和防洪闸四个部分,目前启动建设的是该系统工程一期工程第一标段,建设内容主要为排涝泵站、井山倒虹吸工程、龙兴小区周边内涝改善工程以及见龙亭渠道清淤,预计2019年12月完成建设。位于东海片区的柯石排洪渠生态绿廊工程,已确定由泉州市东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泉州师范学院作为联合业主,分师院段和桂屿公园段两段建设(两者之间隔着海宸尊域小区)。其中师院段将把现状的水潭改造成一个园林景观工程和慢道系统,并建设一条长约3.2公里的排洪渠,联接师院上游的柯石水库和下游的桂屿公园(位于海宸尊域小区前方);桂屿公园现状为一片湿地,将建成一个具备滞洪和观景功能的湿地公园,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该工程已完成用地预审、用地规划等工作,计划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完工。
浦西滞洪区新增1.3万平方米水域
近日,不少市民留意到,在中心市区泉厦高速桥(宝洲路至江滨北路段)下方新增加一片水域。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相关人士介绍,该桥下面积约1.3万平方米,之前为垃圾堆积严重的杂地。经过6个月的施工,终于挖出了一个平均约2.4米深的水域。“该项目建成后既能提升原有浦西滞洪区的防汛能力,增加滞洪水域面积,还与已建设完成的浦西滞洪区二期行洪通道形成了整体水域,改善滞洪区水流形态,保障周边地块的防洪安全。”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截至目前,浦西滞洪区二期工程除了法石排涝泵站仍在建设外,其他的已基本完工。少林路温陵路交叉路口积水点整治工程、霞美排洪渠等2个项目也基本完成建设,有效缓解了相应区域的内涝积水问题。
(□泉州晚报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柯鑫鑫/文 林劲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