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钥匙”共“推”中华传统文化
——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经典名篇研讨会在厦门一中举行
研讨会现场。林春婷摄
今日泉州网8月4日讯(记者林春婷 黄春虹 实习黄姗虹)4日上午,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经典名篇研讨会走进厦门一中,来自台湾、福建的两位中学语文教师同堂授课,分别为现场近百名两岸师生授课。授课结束后,两岸名师及专家还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精彩点评,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现场点评。林春婷摄
用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钥匙”
共“推”中华传统文化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台湾的教授、老师,对我们非常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认同,这让我非常感动。他们的认同甚至超越了福建中小学教师对我们的认同,这让我们很受鼓舞。因为我们找到了一把深入挖掘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钥匙,而且展示了它内在的辉煌。”这也是本次交流会最让他满意的地方。中华传统文化表面上看是一望而知,实际上要花很多的精力才能真正探讨。“我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尤其是从初中到高中,文化是一个脉络,而不是一天两天,所以必须长期的、耐心的、深入的品鉴。”这也是孙绍振教授能够一直坚持两岸合编教材编写的重要因素。
吴慧君老师现场授课。林春婷摄
两岸教师同堂授课 品读经典名篇
本次课堂是由来自台湾高雄前镇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吴慧君与大陆厦门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林明作为代表,选取两岸合编语文教材中经典名篇进行授课。
学生积极讨论问题。林春婷摄
林明老师现场授课。林春婷摄
吴慧君老师首先开讲,她讲授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她从创造思考的角度阐发,从“文本——听觉——视觉”,有系统的建构,让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主动性的阐释和表达,拉近他们和古典文学的距离,让学生们能体会到古典文本的经典价值。而林明老师讲授的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从文章的命名切入,通过朋友圈以及网络词汇举例,讲诉文章中母子之情,这一情景让现场师生听得动容,引人深思;同时她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文本,详细解读,赢得所有师生的一致好评。
课后,前镇高中吴慧君老师告诉记者:“大陆老师和台湾老师教授的方式是比较不一样的,大陆老师会比较关注文本的深度剖析阐发,台湾的老师比较多元化、百花齐放式,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的教学特色,会有创思的教学。两岸合编教材在文本的解读上,尤其是孙绍振教授是大陆的泰斗,会让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下有更多的激荡,多面向的学习和思考来进行备课是相当良好的。”
“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老师,她就像一座高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用她的授课方式,指引着学生一起攀上高峰!”厦门一中高二8班叶韫芃在上完林明老师的课,这样评价道。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对两位授课老师进行现场点评和名篇解析,语言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他提到一篇文章需要先把文章本身读透,然后在研究建筑、音乐、现代和古代的关系等,大陆相较于台湾研究得更深。他说,两岸教师各有所长,可以互补。他建议老师把文本读透,从文本出发再回归文本。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书记李建华讲话。林春婷摄
两岸文化同文同种、同根同源
不断的研讨才能提高水准 助力青年成长
“闽台一家亲,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书记李建华说:“我们积极搭建这个两岸名师名家同课异构平台,共享两岸合编语文教材学术成果,突出九二共识,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两岸优势互补。我们也借助课堂结交朋友,通过两岸名家、名师的品课,共同演绎中华文化,扩大两岸文教交流。今后,我们继续推进'七项工程',包括两岸合编教材后面的三册的共同编写,借助课堂的竞技活动,对语文课本、教师手册以及教师用书进一步优化,借助两岸强强联合,把教材编得更好。两岸的同堂品课,还是要常态化进行。这样才能提高两岸中学语文老师的上课水准,因为每个老师有不同的优势,让他们通过互相借鉴,提高自己上课的水平,助力青年学生的成长。”
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由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和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理事长、台北教育大学教授孙剑秋共同担任主编。从2014年以来,两岸知名专家学者,查阅研究了大量资料,完成了台湾《高中国文》(含课本、教师手册、教师用书)、《中华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诗文选读》等5种,共800多万字的编写任务。
合编教材不但图文并茂,生动翔实,还为每篇课文设立“主编解读”,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编写成易于施教的故事、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精髓和汉语言的无穷魅力。目前,合编教材的第一册与第二册已于2017年正式在台湾出版,并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多所高中一年级投入使用。今年9月份开学后,两岸合编教材的第三册将作为辅助教材在台湾岛内高中二年级推广使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