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焜民谈古城保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要保持风貌延续文脉

泉州晚报[责任编辑:林春婷]

上周末,泉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泉州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组长周焜民作了一场关于古城保护的精彩讲座——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要保持风貌延续文脉

泉州网7月2日讯(记者 李心雨 林福龙 庄丽祥 文/图)上周六上午,一场《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考》的讲座在市区府文庙明伦堂如期举行。泉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泉州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组长周焜民,结合自己数十年的工作经历和独特思考,讲述泉州近30年来古城保护和城市建设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引出“城市化发展进程下如何做好历史名城保护工作”的热点话题,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持续了两个半小时,现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

温陵讲坛现场

温陵讲坛现场

留住风貌延续文脉 史迹留存古意盎然

“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对历史遗存的保护是第一位,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必须以此为前提。”周焜民说,1982年,泉州这座闪烁着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之光的城市,以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绚丽璀璨的海外交通史迹,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紧随北京、西安、南京等古城之后,排名第九,当时专家们对泉州的评价是:出类拔萃,当之无愧。

周焜民称,顶着这个光环,近40年来,泉州在光阴中不断前行,古城面貌虽然渐行渐变,但所幸众多古代文明史迹都还留存,核心地带仍然古意盎然。

泉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方面,先后组织了多次古城保护规划工作,编制了《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泉州市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提出重点保护古城“三片一线”、城市水系等,通过点、线、面结合,组成了一个最能反映古城风貌和传统特色的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

周焜民作了一场关于古城保护的精彩讲座

保护分为“三个层次”

古城保护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同样存在压力和竞争,如何做好保护工作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

周焜民认为要做到“三个层次的保护”。第一层次是保护文物古迹。既要注意已经定级的,也要注意尚未定级的,要保存文物的“原址、原状、原物”,注意保护文物的历史环境,控制周边建筑。第二层次是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它们是城市历史的一章,是城市记忆的一段,缺此则历史不能延续。

第三层次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可归纳为三句话: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也就是说,除了保护有形的、实体性的内容外,还要保护无形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品、传统戏剧、音乐等。

古城保护也要守住底线,周焜民表示,古城保护“四线”不能踩,要牢牢守住“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等强制性内容这个“底线”,严格落实对城市绿地、河湖水系、基础设施、历史文化遗产风景名胜资源等敏感地区的空间管制,切实保护好城市不可再生的各类资源,保证城市的成长、运行和供给,维护城市公众利益、公共安全,使城市按照规划健康可持续发展。

由表入里全方位保护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问题,周焜民认为,一是保护它的真实性,尽可能多地保护历史遗存,对历史建筑积极维护整修;二是保护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存整体的环境风貌;三是保证生活的延续性,维持原有的社会功能,促进社区繁荣。

保护方法也有三条:一是保存外貌、改造内部;二是积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三是采取逐步整治的方法,切忌大拆大建。严格执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遵守建设边界,不要随意突破控制的范围。

相关链接

何为城市规划“四线”?

城市规划“四线”控制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划定的绿线、紫线、黄线和蓝线,是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绿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和历史建筑(含优秀近现代建筑)、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地表水体的控制界线。

“紫线”是指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控制线,主要针对历史文化街区。

“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主要针对绿化公园。

“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