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福建日报刊发的《改革争先击水中流——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改革篇》中,曾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省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
永春县龙门滩四级水电站库区山水一色的美丽景观。
在惠安县小岞镇防护林带,村民正在植树造林。记者 林辉 摄
位于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一带的水保生态示范林。林辉 吴光菁 摄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森林覆盖率65.95%,多年全国第一;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绿色,始终是福建最美最亮的底色。
改革开放40年来,从率先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率先建设生态省,从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一直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的姿态,大胆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实现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唯一的选择。福建干部群众深深懂得,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福建;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福建。既要小康又要健康,既要温饱又要环保,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绿色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率先探路 绿色先行
山峦起伏,绿树连绵,福建是南方集体林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称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革命”的改革。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赴率先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龙岩市武平县进行专题调研。在听取汇报和实地调研后,习近平强调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并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历经16年的积极探索、大胆突破和持续改革,这场由习近平同志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福建保护生态、农民增收带来巨大活力。
不仅仅是林改,保护生态成为福建加快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世纪之初,作为全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福建也面临转型之痛: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使GDP连续20多年保持年均13%以上增速的福建,速度急刹;另一方面,传统工业发展中伴生的污染问题,让这个人均耕地全国最少、自然灾害频发的沿海小省,面临空前的环境承载压力。下一步发展怎么走?
“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拨开层层“迷雾”,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及时、清醒地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号召,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作出了具有跨世纪意义的战略抉择。
2001年,省政府成立习近平任组长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开始了福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调查。
2002年,习近平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目标。
“当时不少人连生态是什么都不清楚,甚至有人认为搞生态建设会影响经济建设。在这种背景下,福建省提出生态省建设,是相当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性的。”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曾参与福建省生态省建设前期调研的专家王开明说。
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尽管福建取得年均13%以上的增长,但此前由于台海对峙、国家投入极少,到2000年福建GDP总量仍不足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不到370亿元。“以这样不算雄厚的实力制定如此宏大的战略规划,的确显示了决策层对生态建设的远见卓识。”时任福建省社科院院长、曾参与生态省规划纲要设计的专家严正说。
2002年7月3日,在全省环保大会上,时任省长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如果经济增长了,人们手中的钱多了,但呼吸的空气是不新鲜的、喝的水是不干净的,健康状况不断下降,那样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人民群众所希望的。”
在这次环保大会上,首次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同年8月,福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
在习近平亲自推动下,八闽大地加大探索生态建设和治理的力度,步伐越来越大。
2014年,福建获批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路上,福建一直走在前列。
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推动和参与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和实践绿色发展之路;离开福建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依然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高度关注。
201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来闽考察时指出:“福建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要把福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城市美好的环境。”
2011年底和2012年初,习近平两次就正处在重要节点上的长汀水土流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
2012年3月,在京看望参加全国两会的福建代表团时,习近平再次殷切嘱咐:“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调研,深切寄望福建干部群众“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福建集体林权改革制度15年来取得的成绩,并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福建干部群众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铭刻心中,勇于先行先试,八闽大地推进生态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汇聚合力 绿色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道路,福建矢志不移推进绿色发展。
“让生态美成为永续优势。”省委书记于伟国反复强调,要按照“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要求,实现生态环境的“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
绿色发展,取舍有道。2013年,福建省出台《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将全省国土明晰规划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4类开发区域,其中占全省五分之二的县(市)和197处区域被列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规划为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面积超过3.6万平方公里,接近全省陆域面积三分之一。从2014年起,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对全省34个县取消了GDP考核,取而代之的是考生态、考农民增收。
党政同责,守住底线。为抓住污染治理的“牛鼻子”,真正把绿色政策落地生根,2010年,福建省在国内率先推行环保“一岗双责”;2014年,建立每季度环保督查会,把各设区市突出环境问题纳为省政府季度经济分析会三项主要议程之一;2015年,建立环保综合督查制度,每年对各设区市污染整治、减排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督查,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2016年起,在全国率先扛起环保“党政同责”大旗,将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升级为书记、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每年两会期间,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向省委省政府签订环保“军令状”;2017年,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列明环保“责任清单”,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及52个部门130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感受到绿色‘指挥棒’带来的压力逐步升级,但环保责任更明晰了,该干什么怎么干,心里更有数。”基层一名乡镇长坦言,以后在项目取舍上都先会看“生态脸色”,对新上的产业和项目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
如何让生态红线变身绿色发展起跑线?福建各级领导干部都在思考同一命题:既要凝聚共识,把生态理念落实到施政布局全过程,更要因地制宜,提升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能力。
近年来,依托当地优势,充分挖掘绿色发展潜力,从山区到沿海,福建各地纷纷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品牌:
连续三年全省“气质”排名第一的南平,森林覆盖率达77.35%。为发挥比较优势,力争走出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南平市拒绝了所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而选择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生物产业等绿色产业,以绿色为底,以创新为径,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点绿成金”让闽北这个“绿色明珠”焕发出新的活力。
经济总量连续多年领跑福建的泉州,把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运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狠抓重污染企业集中治理、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推广数控一代、智能装备、机器换工、智能服务,引导产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环境友好、集约高效的基础上,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闽西老区龙岩,专业致力于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凭着一张“科技胃”,专吃“污染饭”,一马当先,带来了龙岩环保产业万马奔腾。目前龙岩环保装备产业集群产值达到百亿元规模,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环保产业基地之一,如今正努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花果之乡漳州,通过“五湖四海”等综合生态项目建设,从天生丽质的“生态佳”迈向融合发展的“生态+”。
……
绿色,充满生机;发展,活力四溢。
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3.23万亿元,位列全国前十。与此同时,福建省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任务,万元GDP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四分之一,化学需氧量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为全国的一半左右。去年我国首次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位居全国第二位。高颜值与高素质兼得的美好向往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生态惠民 生态利民
2016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福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探路者。
如何让生态美成为永续优势?如何推动改革成果落实到每一座青山、每一条绿水、每一片蓝天、每一座民居和村落上,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红利?
截至目前,实施方案中确定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中,已有36项形成改革成果。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试点、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综合性生态补偿试点等一批中央部署的生态文明体制重大改革举措在福建省集中实施,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流域生态补偿、河长制、生态司法保护、绿色金融等一批改革举措形成一批改革经验、取得积极成效,获得国家有关方面肯定。
通过改革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是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
深化林改,从未止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区位发生变化,一些商品林被划入重点生态区位禁止砍伐,林农面临着守着满山的林木却不能砍伐变现的尴尬。为破解生态保护和林农利益间的矛盾,近年来,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将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过赎买、租赁、置换、改造提升、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改革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目前,福建省已完成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23.6万亩,既保住绿色森林,又保护林农的钱袋子,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的双赢。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力度,对镇村污水垃圾处理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全省推出129个农村污水垃圾市场化治理项目。目前全省所有乡镇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系统,78%的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75%的建制村建立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约6000个建制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村民幸福指数逐步提升。
“省长村长,都是河长。”近年来,随着河长制全面深入实施,全省740条河流从此有了守护神。目前,福建省已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共配备4973名河长、13231名河道专管员。建立了小流域有专人管理、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四有”管护新机制,实现了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污染河段变得清澈见底,越来越多的淤积河段变得流水泱泱,越来越多百姓为亲水宜居的生态环境点赞叫好。省委书记于伟国强调,各级河湖长就是“施工队长”,“施工队长”当得好不好,要看河湖的水质是不是切实得到改善、达到环保要求,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省长唐登杰指出,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完善河湖治理体系,推行标准化管理,深化专项治理,落实管护责任,不断开创福建省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新局面,让八闽大地的江河湖海水体更清、生态更美。
2016年起,环保部连续两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福建的环境执法队伍连续两年都获得了综合成绩排名全国第一,获评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总数也是蝉联全国第一,受到环保部表扬。2017年,福建省先后开展了畜禽养殖、大气污染源等20多个专项执法行动。全省查处案件数量8891起,处罚金额2.46亿元。
为打通环保监管“最后一公里”,全省共划分市、县、乡、村四级共25301个网格单元、36083名网格员,“一网”捕获污染源,推动环保精细化、精准化监管。环保公安联动机制成效明显,让污染企业主受到极大震慑。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八闽大地的山更绿了,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60.5%提高到目前的65.95%,持续39年保持全国第一;水更清了,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比例从2000年的73.4%提高到目前的9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天更蓝了,设区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96.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2个百分点,PM年均浓度每立方米27微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2个百分点。“清新福建”,享誉全国。
物换星移,岁月如歌,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福建干部群众在绿色发展的大道上,步伐从容,坚定而自信。(吴毓健 潘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