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片区交通提升项目牵动人心。今年公布的64个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项目,古城微循环交通提升工程包含了古城交通秩序提升、停车优化、交通拥堵点整治等。记者从鲤城区了解到,古城微循环交通提升工程之一的奎霞巷打通工程已完成房屋征收工作,近日将开始施工。打通后可直接从奎霞巷通往濠沟墘,有效降低花巷支路、会通巷的交通压力,盘活西街片区支路小巷。
奎霞巷与会通巷交界处
现状 上下学高峰期拥堵不堪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古城片区居民出行以慢行交通方式为主,但慢行交通设施的发展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总体来看目前古城的慢行系统基本上依托城市道路的形式存在,缺乏专门的慢行走廊,并且一些巷子与巷子间形成断头路,无法实现微循环。
奎霞巷全长约150米,西接会通巷,东至中山路。奎霞巷与会通巷相交形成“断头路”,市民若想前往濠沟墘,需从花巷支路或会通巷绕道而行。而会通巷南段最窄处仅1.28米,由于周边中小学、教育机构较多,一到上下学高峰期,巷内交通拥堵。
打通工程示意图
方案 打通拓宽道路 打造街心公园
为保证奎霞巷空间连续性,结合非机动车廊道建设,将对奎霞巷进行打通。根据设计方案,奎霞巷打通工程,全长26.63米,打通宽度为7.5米,涉及拆迁破旧房屋两栋,征地面积319.72平方米,征收房屋面积约200平方米。同时,拓宽巷子宽度。届时,市民便可直接从奎霞巷通往濠沟墘,有效降低花巷支路、会通巷的交通压力。
除改善街巷环境、缓解交通拥堵之外,工程还将在奎霞巷、濠沟墘、会通巷的连接地带打造一个街心公园——心愿廊。据了解,此区域范围将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并对打通道路南面绿地进行设计,采用传统矮墙、廊架,障景借景手法,多层次打造小空间,同时结合周边文化以及真济宫、方德堂,为居民生活及游客打造一处休闲场所。
此外,该路段还将增设电瓶车站点、小黄人租赁点,通过规范电动车停放、设置专用停放点、增设交通指引标志,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奎霞巷在坊间有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高丽巷。曾经有学者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时指出,古代泉州与古代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和高丽国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像新罗参、新罗松、高丽菜等,都是通过相互交往所引进的植物。高丽巷就是友好交往的见证。
“奎霞巷里的肉燕汤、拌面和煎包都很有名,慕名来吃的市民和游客很多,打通‘断头路’、建设街心公园,不仅可以让道路四通八达,相信也能提升街巷环境印象。”市民张女士表示。
未来 以“慢行+公交”为主导 打造古城慢生活
打通“断头路”一直是群众反映和关注的热点、难点,泉州“XIN”行动将此列为重点,鲤城区下大力气、下定决心,从古城核心西街着手改造。去年,鲤城启动了爱国路拓改工程,打通中山北路与新华北路,分担西街交通压力并缓解周边学校交通压力,盘活西街片区支路小巷。
今年,还有一批古城交通提升项目同步展开,包括居民骑行环境畅通工程、西街南片区旅游核心区慢行系统提升工程、西街南片区旅游核心区交通组织优化及交通控制工程、泉州第一医院片区交通整治工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片区交通整治工程、泉州五中和九一街片区交通整治工程、顺济桥北和鲤城实验小学片区交通整治工程等,这些目前正在进行前期规划或招投标阶段。
“结合泉州古城未来城市及交通发展特征,古城交通规划以‘慢行+公交’为主导、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彰显古城特色风貌和绿色交通模式。”古城办工作人员介绍,在古城交通优化提升方面,引导发展慢行交通,鼓励短距离交通采用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方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和多样化,满足旅游和中长距离步行;结合不同分区和吸引点,实施差异化小汽车的停车管理和使用,优化资源配置。
据介绍,结合古城保护和发展规划中古城核心保护区的范围,同时综合考虑古城旅游资源分布、公建配套设施分布以及道路网结构,将古城分为旅游核心区和综合功能区。其中,旅游核心区为慢行主导区,核心区以外的古城其他区域是综合功能区,为“公交+慢行”主导区。(记者 殷斯麒 王金植 通讯员 林朝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