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首日北京67万人出行扫墓 部分墓园有免费代祭服务

新京报

昨日,市民前往万安公墓祭奠。

清明首日全市67万人出行扫墓

八宝山地区扫墓人数同比增9.6%;部分墓园提供免费代祭、免费描字服务

一场雨雪天气,让北京气温骤降。昨日是清明假期的第一天,雪后清冷的早晨,北京数十万市民出行祭扫。八宝山、昌平等地区公墓也迎来了节日祭扫的高峰。

据北京市清明指挥部信息,4月5日,全市各祭扫点迎来人流车流高峰。全天共接待群众67.1万人,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八宝山地区有9.1万人扫墓,比去年同期增长9.6%。

探访1

八宝山开通摆渡车直达公墓

昨日上午8时许,记者从地铁1号线八宝山站下车,正在值勤的地铁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不断提示从列车里走出的市民,“去往人民公墓走B出口。”此时,出站祭扫的人数已不断上涨。

地铁站口设置了八宝山地区地面示意图,并指示了“革命公墓”和“人民公墓”的方向,方便祭扫市民识别。地铁口不远处即有公交1路临时车的上车点,这趟公交在清明期间执行从地铁八宝山站到人民公墓的摆渡车职能。

在八宝山人民公墓,今年继续设置了免费鲜花发放服务,一人可领取一枝鲜花。公墓还为祭扫群众提供了免费的水桶、描碑用的毛笔等物品。由于天气寒冷,在服务大厅门口,工作人员还为前来祭扫的群众准备了热水。

“妈妈,我们心里永远记着您。”在公墓服务大厅的北侧,一盆盆鲜花上挂着市民写给逝去亲人的“生肖追思卡”,一名中年男子正把刚写给母亲卡片系在一枝鲜花上。

公墓内,市民们忙碌着给亲人祭扫。有的正擦拭墓碑,有的正拿着毛笔用新漆描碑,还有的把鲜花摆放在墓前。

“今年清明特别冷,但是每年就来这一次,给父母扫墓,也和亲人们一同出行。”李女士一家扫完墓后,收拾扫墓用品,准备和妹妹一家去踏青。她告诉记者,文明祭扫已经成为新风尚,八宝山人民公墓准备了各种祭扫用品,烧香烧纸钱的习惯也在慢慢改变。

探访2

李大钊陵园成学生历史课堂

昨天,雪后的万安公墓空气清冷,残雪覆盖着松柏,平添一丝静穆气息。

公墓门前,汽车从停车场延伸到马路边,市民扶老携幼,相伴祭祀故人。

人们提着清洁用品,清洗已故家人的墓碑,擦亮碑上的名字和墓志铭。

万安公墓还长眠着很多革命先烈和文化大家,有些人虽已故去数十年,但墓前并不冷清。昨天上午,曹禺、朱自清等人的墓前,已经鲜花簇拥,迎来多批前来吊唁的市民。

在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吊唁者络绎不绝,前来祭拜这位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清华大学甚至将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搬到了这里。

“在这里,我们更应该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怎么在中国萌发的,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站在李大钊先生的墓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表对身边的学生说。

“李大钊先生是河北乐亭人,属于唐山市,所以他的口音应该就是唐山口音。”华表现场模仿了几句,他的讲述将李大钊的形象具象地拉近到学生身边。

昨日,市民纷纷前往八宝山人民公墓祭奠已故亲人。八宝山人民公墓推出“时空邮箱”供市民追思已故亲人,树上挂满了市民写下对已故亲人的寄语。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站立在他身边的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的大一学生,他们大多胸前挂着相机,听完华表的讲述后,各自寻找角度取景拍照。

华表告诉记者,此次吊唁和学习,是清华大学近代史课程“因材施教”理念的一次实践。以前,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在近代史课上都要提交小论文,但清华大学发挥学生专业特色,去实地考察,并创作艺术作品,进行统一展示。

“绘画、雕塑、服装设计等专业都分别做自己的作品,摄影专业的同学就拍摄照片。”华表说,这样的课堂和作业,会让学生对历史有更生动的感悟。

一名同学告诉记者,昨天万安公墓的氛围让她很快进入“状态”,雪后的冷冽,以及墓地的氛围、色调,形成了她拍摄照片的基调。

■ 服务

部分墓园提供热饮及坐垫

八宝山革命公墓

●24小时预约祭扫接待

●免费提供茶饮热水、电池充电服务

●免费轮椅接送祭扫

●免费设立鲜花祭台

●免费代祭服务

福田公墓

●免费提供茶饮热水

●免费提供祭奠室

●免费提供黄丝带、祭奠卡

●免费提供轮椅、小推车

●免费提供环保便民袋

●免费提供时空邮箱,供市民寄托哀思

八宝山人民公墓

●免费租用水桶、毛刷、毛巾等扫墓用品

●免费发放毛笔、金粉、红漆等描碑用品

●免费使用便民小推车

●免费使用祭拜垫

●广场提供免费wifi信号

●设置香纸回收箱,倡导文明祭扫

万安公墓

●免费发放绢花花篮及挂钩

●免费提供爱心坐垫

温泉墓园

●提供预约祭扫服务。通过预约,家属可在早上6时至晚上18时之间到市属扫墓点扫墓

●提供墓园代祭服务。家属因故不能到墓园祭扫的,通过电话或书面预约,委托墓园代为祭扫

●提供免费描字服务。清明服务接待日期间,为行动不便或有需求的家属提供描字预约服务,于3个月内完成预约任务

西山骨灰林

●为每个墓穴无偿栽种鲜花一盆

新京报记者 吴为 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