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土豪村”:投资入股 让征地款“钱生钱”

海丝商报

2年内,由零收入的“空壳村”蜕变为年收入500万元的“土豪村”,水头巷内村的致富秘诀——

盘活闲置土地保收益 投资入股让征地款“钱生钱”

巷内村将回拨地租给本村企业,增加村财收入。

相关报道:

海丝商报4月4日讯(记者 蔡静琦 文/图)从2014年起,每年的腊月廿五,水头镇巷内村都给村民们发福利,人均2000元。去年也不例外,一下子发了332.4万元的现金。文章一见报,巷内村便因“高调”分红名声大震,被网民称为“土豪村”。

羡慕之余,附近村民对巷内村致富之道充满好奇。日前,记者再次走访巷内村,探访其在短短2年间迅速致富的秘密。

入股投资公司和企业 出租闲置土地

2017年,巷内村以508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位居水头镇各村村财收入榜首。然而,5年前,巷内村还是个村财零收入的“空壳村”,5年后,巷内村一下子跃居水头首富村。这样的转变,得从2012年开始说起。

2012年9月,巷内村两委收到政府支付的2201.5万元的征地款。实际上,这2000多万元征地款,村委会并不能随意支配,一直都由政府代为保管存在银行里,村委会每年只能取得30多万元利息。

时任巷内村村委会主任的王进发告诉记者,当时村两委成员对村委会每年基本开支进行盘算后,发现基本没有闲余的资金可以支配,更别提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

“没了土地,钱再多,不善用,也会坐吃山空。”在巷内村多位村干部看来,集体土地入市不应该是终点,而是盘活村集体经济的契机。土地产生的财富继续流动产生新的财富,才是长久之计。

从2012到2013,整整一年时间里,巷内村村委会组织召开多次村民大会,探讨、协商征地款“钱生钱”循环运作的具体模式。

当时,巷内村企业家们很赞同村委会把征地款拿来投资的做法,但有一部分村民担心投资的风险问题,认为存银行比较保险。为打消部分村民的顾虑,村两委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逐步消除了村民们的担心。同时,村委会还把每一项决定和安排都公示,最终赢得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

2013年9月,巷内村1000多名村民终于达成共识,同意村财入股南安市益群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群公司)。据悉,当时,2000多万元的征地款分成两部分进行投资,一是向益群公司投资398.6万元,获得11.8%的股比,每年可实现分红50万元以上;二是以1600万元作价入股到本村一企业参与股息分配,公司以每月1.5%的固定利率,向村委支付股息24万元。

与此同时,村委会也启动了村里集体闲散土地的统一规划工作。2014年7月,益群公司以20000元/亩·年承租巷内村闲置的50多亩回拨地,并以同等价格转租企业。真正实现了固定收益+分红收益双保障。

2014年,对于巷内村来说,是一个大快人心的丰收年。这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巷内村可支配村财实现了从零到500万元的大飞跃,彻底脱掉了“空壳村”帽子。这一年的腊月廿五,村民的年终福利从每人1000元变成了每人2000元。

“从2014年起,只要入户到巷内村满1年的,都可以领到2000元的分红。”巷内村支部组委王进来说,选择在腊月廿五发福利,是因为,按闽南的习俗这一天是不可以串门的,是村里人最多的时候。

借鉴敬老基金会发展模式 让征地款“钱生钱”

谈及把征地款拿来投资的这一模式,王进发坦言,这是借鉴了村里敬老基金会的发展模式。

2009年,在巷内村王泉水老先生及王清安乡贤的倡导下,全村企业家精英、爱心人士捐资803万元成立巷内村敬老协会,而这笔款则成了敬老基金会的启动资金。

据介绍,敬老基金会自成立以后每个月都给巷内村老年人(女55周岁及以上;男60周岁及以上)发300元敬老金。起初,村内满足条件的老人仅206人,每个月支出6万多元。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基金会每月发出去的敬老金从最初的每月6万多元涨到了9万多元。

时任敬老协会会长的王尚云意识到,如果不对基金进行投资理财,按照这个速度,800多万元的敬老资金,几年就会花光。在征求多方意见以后,老协会启动敬老基金管理办法,拿出部分敬老基金用于稳健型的投资理财。如今,敬老基金会的资金从最初的803万元增长到了1300多万元。

时光如梭,一眨眼,敬老基金会就走过了9个年头。9年来,巷内村敬老金发放从未间断过,真正实现“老有所依、乐享天年”的美好愿景。

巷内村两委大胆借鉴敬老基金会的这一成功模式,迅速壮大了村财收入。

过去一年,巷内村积极开展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新铺连接沿海大通道的水泥路800多米,安装路灯30盏左右,补种各种树木200棵,小苗1.5万多株,让这个昔日的小渔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谈及村里的变化,利源奢石总经理王华伟感慨道:“环境变化太大了,不仅各家各户门前屋后保持得很干净,就连公共区域,也难见到垃圾。”而让王华伟感触最深的则是巷内村人的那种乐善好施的反哺精神,他说,奶奶和爸爸的言传身教,让他也十分热衷奉献。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