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第五季郭晓舟是谁个人资料介绍

齐鲁

郭小舟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点出现在高考。“在复习阶段,我的注意力还是很不集中,坐在桌子前一天,其实只有三、四个小时在学习。”成绩出来后,他只考上了一所本地的一本高校。不过正是这次“挫折”,让他的心里突然升起一股想要“努力”、想要改变的劲儿,而这股劲儿支撑他走过了考研的两年——“第一年差复旦心理系录取分数线一分,我想着再来一次,第二年就高出了十几分。”

《最强大脑》中的“努力型”选手

如今,郭小舟身上有了一个更引人注目的标签——《最强大脑》12强选手,这让他在网络和校园中收获了无数关注,而这段经历也更让他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郭小舟说,他的参赛理由非常单纯,就是觉得“好玩儿”。在最初的海选环节,所有人需要完成两轮智力题测试和一轮项目赛测试,10万人中只有100人走上了节目舞台。在他看来,能够破解这些题目的并不一定是“天才”,关键在于理解问题、寻求最佳策略。这也是“最好玩”的部分,因为你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这不光需要天赋,同时也需要勤奋和坚持。

“12强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智力超群的,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我算是个‘努力型’选手。”郭小舟坦陈,他曾经在比赛前夜,练项目练到凌晨四、五点,“我就想看看,能不能找出更好的策略。”而他相信,自己之所以能晋级12强,正是因为在不计较输赢的前提下,投入了百分百的热情和努力。

在他看来,真正所谓的“最强大脑”,是要善于在相同中找不同、在不同中找相同,从而形成一套规律。而记忆的程度取决于知识的深度,这一点没有其他诀窍,只能靠不断的思考和理解。

“我想为教育做点什么”

到了明年,郭小舟就将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业。谈及未来,他的理想是:为中国的教育做点什么。

郭小舟提到,眼下他正在跟随导师、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进行一项教育课题的研究。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模式——将课堂教育的时间对半分,一半时间由老师介绍课程纲要、框架,另一半时间则由学生自由思考、讨论,攻破具体的知识点。这个名为“对分课堂”的理念,其实在非洲、泰国等国家早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