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图
编者按
厦门城市公共交通进入了地铁时代,但对市民的出行服务还有提升的空间,一些热心市民也在积极关注公交出行的便利化。在地铁1号线开通之前,厦门一中邱瀚瑶同学等进行了《关于BRT等车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小调查;在地铁开通后,邱瀚瑶又进一步作了调查,完善了城市交通建议方案。
也许从城市管理的角度,这一方案还需要与厦门公共交通参与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但我们认为,它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查报告,可以抛砖引玉,引发有关方面和广大读者对满足市民便捷出行需求的思考。
厦门地铁开通了,地铁沿线的中学生们是受益最多的群体之一。不过,大家在搭乘过程中,普遍感到除了月台上的屏幕之外,地铁即时时刻表没有办法查询。同时,地铁即时时刻表没有与厦门市民常用的公共交通信息平台联通,很不方便。
这使我想起地铁开通前,我和同学一起做的关于BRT等车问题的调查报告。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开展了咨询、讨论,提出了解决建议。如今,地铁时代来临,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认为BRT遇到的问题,轨道交通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我重新进行思考,将地铁交通一同纳入这个调查。
或许,我们提出的方案是肤浅的,但如果能够为这座令人自豪的城市尽一份力,也是令人高兴的。
交通变革
从公交进入地铁时代
近几年来,厦门市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交通日益拥挤,公共交通的运行环境日趋恶化,公交发展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厦门公共交通从公交汽车发展到现在的地铁时代,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是重要的一环。厦门BRT于2008年9月开通,是介于轨道交通与普通公交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自2008年厦门BRT开通至2017年底地铁开通这9年的时间里,厦门BRT是厦门客运效率最高的公共交通系统。即使厦门地铁开通后,厦门BRT也将承担相当的公共运输压力,是厦禾路-莲前东西路-云顶北路-集美大桥-滨海大道唯一的大运量交通系统。
厦门BRT建设的是一个运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也因此,厦门BRT创下了多个全国首创纪录:全国首创多形式组合、全国首创采取高架桥模式、全国首创一次成网。它最大的特色是在岛内闹市区建设高架桥,岛外新开发地段则规划设置专用道,这样就保证了快速公交拥有全程封闭的专有路权,克服了城市公交最难解决的与其他车辆及行人相互干扰的弊端。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骨架,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名片。畅通的交通、舒适的交通环境,是每一个市民所共同期望的。厦门地铁开通后,由地铁、BRT、普通公交形成的多层次交通应当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不过,我的调查也发现,其中还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待改善。
实地调查
信息不对称,市民心里急
《关于BRT等车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去年下半年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交通参与者意见,整理统计、分析要点,实地考察、区分情况,并积极提出了改进建议。调查注意设置不同年龄段的受访对象,使调查结果能较好地保证其平均期望值,反映老百姓的呼声。
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统计,我们得出了受访者乘坐BRT的比例、认为平时存在“上车通道堵塞”这个问题的受访者比例。我们还收集了受访者对志愿者所发挥作用、对空中自行车道对客流的疏导作用等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调查还实地搭乘BRT作现场观察,发现在不同站点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也不尽相同。
在起始站和终点站,由于人流量相对较大,车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因此每条路线的车都有对应的等候通道,且又有引导员的合理疏导,人群拥堵问题并不那么严重。相反,各途经站点,人流量虽小,但因没有标记出明确等候通道,人们往往挤占优势位置,场面混乱。此外,个别站点没有看到志愿者,车辆来时,乘客蜂拥而上,毫无秩序。
地铁开通后,我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调查中发现,地铁站点无论是起终点站,还是中途站,站点标识、人流引导、站务员指挥都比较完备。厦门地铁的高峰期集中在假日,但总的来说乘车压力不算太大。
目前,地铁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车辆运行时刻表无法在月台之外的地方查到,与其他公交系统的衔接无法进行,是个“信息孤岛”,市民面临着新的信息不对称。由此,我认为提升厦门公共交通便利化,可从市民、交通部门、管理系统三方面着手寻找解决办法。
他山之石
“互联网+”
方便百姓出行
为了解决BRT“上车难”的问题,我们参照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的解决思路,提出运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利用手机APP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建议。
我在进一步的调查后认为,厦门地铁开通后,推进公交“互联网+”,连接三个层次的公交系统,连接市民、交通部门、管理系统三个方面的交通参与者,能够极大地改善市民的出行体验。
据了解,日本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期的地铁十分拥挤,车上的人们几乎动弹不得,苦不堪言。东日本旅客铁道公司将开发一套列车拥挤程度实时监测系统,不仅可以根据车厢拥挤程度调节车辆运行,还将考虑向乘客发送手机推送通知。乘客可以把握每趟列车的拥挤程度,自己判断是上车还是再等下一趟。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便民便利的手机APP相继研发。“掌上公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实时向用户提供公交车运行的位置,使人们在等车时能够掌握下一趟公交车到站的时间。原先,厦门BRT也无法查询实时运营情况,现在已经可以查了。但目前,并没有一款APP上可以查到地铁运营时间。
因此,从市民角度出发,提倡文明、有序乘车;从交通部门角度来看,用“互联网+”提升信息化水平;从管理系统角度,把地铁、BRT、公交视为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综合考虑解决方案,是解决目前问题的一种思路。
当然,如果将来有一款手机APP可以比掌上公交更加便利,不仅定位公交车、BRT车辆和地铁车辆的位置,还可以提供新增不同车次、站点的实时拥挤程度报告,通过不同颜色反应拥挤度,方便站务员和志愿者疏散、引导,同时可以让乘客根据拥挤度选择上车,那就就更好了。相信这样能够有效解决公共交通“上车难”问题。(海西晨报 文/邱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