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近万名干部落实政策不力受处理

中国纪检监察报

江西纪检监察机关严明纪律保障脱贫攻坚——近万名干部落实政策不力受处理

凡是敢向扶贫资金伸手的,坚决查处,决不姑息。江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服务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要职责和政治任务,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精准发力,把纪律挺在前面,及时发现、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

2017年以来,江西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发生在扶贫领域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等问题5742个,处理7772人,处分2362人,问责2068人。

调研督导 摸准情况

“全省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作出进一步部署安排,以严格的监督执纪,保障扶贫资金安全;以精准务实的工作,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心中有大局,行动有方向。江西省纪委认真落实省委这一要求,及时成立了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孙新阳为组长的全省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省纪委机关贯彻落实脱贫攻坚“百日行动”具体措施》。同时,孙新阳主持召开全省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座谈会,对“百日行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为切实做到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江西省纪委及时下发了《关于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设区市纪委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乡村一线调研,掌握实际情况。

江西省纪委班子成员身先士卒,分别带队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主要类型、表现形式及原因有哪些?农村‘村霸’和宗族恶势力表现形式是什么,该如何治理?这是省纪委调研组在乐安县、上饶县等贫困县,就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的重点内容。”江西省纪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省纪委班子成员组成的调研组同时还对各地脱贫攻坚“百日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传导压力,推动责任落实。

行动是无声的号令,该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紧跟上。统计数据显示,仅去年11月,省、市两级纪委共派出40个调研组,深入35个县(区),召开75次座谈会,个别访谈基层干部660人,走访农户622户。

督查督办 严肃追责

“结对帮扶干部上个月来过几次?”“您有没有领到产业帮扶奖补资金?”听到这些问题,贫困户罗垂芳欲言又止,江西省上犹县纪委第三督查组组长刘志栋忙说道,“大叔,有什么问题您大胆讲,我们就是来解决问题的。”

“从去年7月到现在,到我家帮扶的小卢就来过两次,什么奖补资金我真的不知道……”罗垂芳告诉督查组工作人员。

督查组根据了解的情况,及时向县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领导小组作了汇报。随后,上犹县纪委对卢某进行立案审查。最终,卢某受到行政警告处分。

像卢某这样因工作作风漂浮、落实扶贫政策不力被追责的,在江西并非个例。“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对扶贫工作不务实不扎实、脱贫结果不真实、发现问题不整改的,都要严肃问责。”孙新阳表示,去年以来,该省共查处扶贫工作作风漂浮、落实扶贫政策不力等问题7308个,处理9973人、处分2763人。

发现问题要准,查处问题要严。江西对信访举报进行定期梳理汇总,建立问题线索移送查处机制,对问题突出、反映集中的进行督查督办。比如,对扶贫领域信访举报件,江西明确要求,“当天呈批处置,第二天转办到位,一周后跟踪办理进展情况”。

去年底,江西省纪委对筛选出的31件典型问题线索开展第一轮集中督办,经查21件问题属实,处理40人,其中给予诫勉谈话、批评教育8人,党纪政纪(务)处分32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人。

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问题线索督查督办力度,切实做到快查快结。宜春市纪委召开集体约谈会,挂牌跟踪督办;萍乡、九江市纪委实行领导包案、限期办结;新余、鹰潭市纪委对梳理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集中力量优先核查。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江西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潘东军表示,通过对典型问题的重点督办,不仅层层传导压力,推动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实,而且以实实在在的正风反腐成果,维护了群众利益,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营造氛围 廉洁扶贫

“谁贪扶贫款,必砸自己碗”“扶贫脱贫要公平,优亲厚友绝不行”“不存侥幸之念,勿贪扶贫之财”……在江西的基层乡镇、村组,类似这样倡导廉洁扶贫的标语随处可见。

“此举旨在扩大社会宣传面,提高群众知晓度,营造廉洁扶贫的浓厚氛围,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政治和社会效果。”江西省纪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该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载体,广泛宣传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要求,宣传扶贫纪律规定,鼓励群众参与监督。

南丰县市山镇耀里村党支部书记曾广北坦言:“这些贴在村组屋场、田间地头的宣传标语很显眼,时刻提醒我们村干部,要把扶贫资金切切实实用在贫困群众身上,一分一厘都不能乱动,动了就会被追究责任。”(本报记者 李伟 通讯员 熊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