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发现违禁药物 警惕兴奋剂向竞赛场外蔓延

工人日报

警惕兴奋剂向竞赛场外蔓延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在官网公布了2018年第一批违规信息。其中,两名女中学生田径运动员在高校体育特长生招生考试中被发现使用了违禁药物。

这两名学生中,一名来自山东枣庄,在今年1月13日招生考试的药检中被发现使用了 “司坦唑醇代谢物”;另一名来自山西大同,在1月20日的考试中被查出使用了“美雄酮代谢物”——这两种物质均属违禁药物,且两人均放弃了B瓶尿样的检测。尽管目前处罚结果尚未公布,但根据以往的案例,她们很可能面临取消考试资格、禁赛四年的处罚。

此次曝光的体育特长生招生考试中使用兴奋剂事件已非首例,用兴奋剂来提高成绩的不良做法已出现在了各类体育考试中。去年,就有媒体报道初中生在体育科升学考试中使用兴奋剂。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服用兴奋剂是专业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才会做的事情。然而,兴奋剂其实正悄然从竞技赛场蔓延到别处,包括校园体育、群众体育赛事中。

今年初,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发布的公告显示,业余跑者李文杰在去年11月青岛马拉松比赛中的兴奋剂检测呈阳性。当时李文杰获得了青岛马拉松的女子全程组第3名。随着近年来马拉松比赛中服用兴奋剂的案例增多,田协表示今年将针对年度排名前50名的大众马拉松选手进行兴奋剂跟踪检查,同时加大抽查的力度。

服用兴奋剂违反了公平竞技的原则,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而在特长生体育考试中使用兴奋剂,同样违背了国家遴选体育人才的初衷,破坏了考试公平。

要杜绝兴奋剂的使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兴奋剂检测。目前,一些高校引入了兴奋剂检测系统,在对体能要求较高、容易出现兴奋剂问题的田径类项目的考试中实行抽查检测。但由于检测系统造价昂贵,我国校园体育领域引入兴奋剂检测系统的尚不多。

兴奋剂日益向竞技体育外扩散,背后是一整条兴奋剂利益链条。有媒体报道,一些体育考试的考场外出现倒卖兴奋剂的现象,这些不法分子利用一些考生“走捷径”的心态诱使学生购买。而据本报记者了解,在一些电商网站检索“中考体育”等关键词,也会出现各种打着“功能性饮料”旗号的违禁药物搜索结果。不少网店甚至公然声称“赛前促耐力、体力,适合运动员、公务员考试和中高考长跑体能测试”,公开出售违禁药物。显然,要减少兴奋剂的蔓延,除了加大兴奋剂检测力度,有关方面也亟须对这些商家进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