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稀老汉痴迷制作蓑衣 退休后重拾祖传蓑衣制艺

闽南日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所描绘的蓑翁形象,对今天的年轻一代来说,古老而遥远。如今,用山棕制成的蓑衣只有在民俗博物馆或少数农家中才能看到。春节期间,在南靖县靖城镇郑店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蓑衣秀,展出各类精美的蓑衣等棕艺制品。

洪阿户在制作蓑衣

办展的主人,71岁的洪阿户,是蓑衣制作的传承人,痴迷制作蓑衣。走进他的家,就像走进一个蓑衣博物馆,两室一厅的房子,除了床、桌子等简单家具外,到处是大大小小的蓑衣及各种棕制品,棕枕头、棕垫、棕扫、棕刷、棕掸、棕挂件等,让人目不暇接。

“制作蓑衣是我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几代人乐此不疲。”洪阿户说,其祖父洪文禄,年轻时去台湾学做蓑衣,后来在漳州厦门路221号开了家“忠兴蓑衣店”。其父洪质山,自幼学做蓑衣,1958年加入市绳子社,从事蓑衣的制作。洪阿户家里做的蓑衣,因为质量好,从来不担心卖不出去。以前家里整年都在做,一到春天雨季,就被一扫而光。洪阿户兄妹6人,自幼都学得做蓑衣的手艺。洪阿户14岁时在漳州二中读书,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为生计不得不退学回家做蓑衣,帮家里减轻负担。由于手艺好,已是当时师傅级的制作者。

1972年,洪阿户到龙溪地区糖烟酒公司工作,停了一段时间没有做蓑衣。2007年,即将退休的洪阿户看到央视《财富故事会》节目里有人将传统手工艺加以升华,做精品鸡毛掸子致富,萌生了重做蓑衣的念头。于是,洪阿户便利用自己微薄的工资重新投入了蓑衣制作。“如果能从中寻得一条致富路,那是最好,即使赚不了钱,也当老有所乐。虽然蓑衣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塑料雨衣所替代,但如果做成工艺品,也许仍会受欢迎。”洪阿户说。

停做多年重做蓑衣,洪阿户依然驾轻就熟,一发不可收拾。“以前蓑衣是农民、工人、抢修队雨天出门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反映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具有很高的文化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洪阿户说,重新上路,从拉棕丝、梳棕丝、到编棕丝,一针一线,一丝一缕,洪阿户坚持最原始的手工蓑衣制作技艺。他说,蓑衣所用的材料都是山棕,首先要将整片山棕拉成丝,然后将棕丝搓成绳子。为了保证棕绳的精细度,他不用机器,坚持放在大腿上揉搓,长年累月下,他的大腿皮肤被棕绳磨得光滑。

既然蓑衣已褪去遮风挡雨的原始使命,洪阿户便将蓑衣等比例缩小,配以上乘的山棕树叶,做成了“袖珍蓑衣”工艺品,此外还有棕葫芦、棕匾、棕垫、棕椅、棕茶几等棕艺品惟妙惟肖、雅俗共赏,受到青睐,受邀参加很多国内外的大型展览。

现在,洪阿户的家里是蓑衣的世界。蓑衣、棕制品布满了墙壁、楼道,各式各样的棕制品有一百多个品种,都是洪师傅亲手制作的。洪阿户说,他最大的愿望是,能有更多爱好者来把棕制品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记者庄文剑 通讯员游雪慧 文/图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