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东山古庙大炸枣和普通炸枣相比如同“巨无霸”。 记者 陈雅玲 摄
同安炸枣是“同安三宝”之一,名声享誉海内外,它是同安的特色美食,也是海外乡亲乡愁的记忆、乡情的寄托。昨日,在同安东山古庙“敬天公节”习俗活动现场,18个如同篮球大、每个重约6斤的大炸枣亮相,备受瞩目。
据同安东山古庙管委会主任陈溪狮介绍,相传在496年前,同安东山古庙就有用大炸枣“敬天公节”的习俗,但在五六十年代时一度断层,此次也是同安东山古庙大炸枣时隔60年后再次重现。
[备受瞩目]
18个炸枣如同篮球般大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东山古庙时,摆放在桌上的18个大炸枣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关注。和普通的炸枣相比,大炸枣堪称“巨无霸”。
这些大炸枣是正月初九当天制作的,到昨日已放置了一天多时间,尽管渗出不少油来,但炸枣的“份量”仍不可小觑。
“前天炸出来时,每个重量5.5斤至6.2斤不等,平均每个重约6斤。”陈溪狮说,当天这一消息就引来社区居民们的关注,“以前除了八九十岁的老一辈外都没有见过,大炸枣时隔六十年重现,大家都很兴奋”。
[制作不易]
近20名居民分工协作
陈溪狮说,社区八九十岁的老一辈曾多次表示,明嘉靖年间,同安东山古庙就有用大炸枣“敬天公”的习俗,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次复原出东山古庙大炸枣,按照老一辈们的讲述,居民们开始着手准备食材。
前期准备好芝麻馅、豆馅后,正月初九上午8点开始,陈钱宝等近20名社区居民分工协作,煮地瓜、糅粉、搓糅,大炸枣的制作方法与普通的同安炸枣基本相似,但想顺利包好一个大炸枣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陈钱宝说,每做一个大炸枣就要三个人同时协作。为防止皮捏得不均匀、不够薄,大家都得小心翼翼地把糯米团捏成薄薄的凹形皮;在装馅时,两人托着炸枣皮,另一人将馅装进去,再相互配合收口搓圆,直到捏成圆形。
炸枣时,居民们更是动用了一口直径为1米的大铁锅,并先后使用了8桶5L的油。和普通的炸枣相比,大炸枣下锅炸熟需要20分钟左右,而普通的炸枣炸2至3分钟即可起锅,期间还需要不断地翻滚大炸枣,保证均匀受热。火候和技术都凭居民们的经验进行拿捏。直到下午五点半,18个大炸枣才全部完全出锅。
[拟申非遗]
相传具有496年历史
“东山古庙大炸枣敬天公民俗相传已有496年历史。”据陈溪狮介绍,东山古庙正月十一“敬天公节”(俗话称“做天公头”)是古庙的重头戏。他说,据古庙右护厝“拱极社”记载,在公元1522年明嘉靖年间农历正月初八时,倭寇侵犯同安,东山古庙拱极社的乡丁、民众在族长带领下英勇抗击,在同安县各武装力量的共同打击下,倭寇在农历正月初十被驱逐出境。于是,古庙辖区内民众在正月十一举行了盛大庆祝活动,民众杀猪宰羊、制作大炸枣等敬拜天地,东山古庙“敬天公节”由此诞生并延续至今。
“时隔60年左右,再次看到东山古庙大炸枣,实在太高兴了。”东山社区今年91岁的郭土沙对大炸枣饱含深情。郭土沙说,他15岁时也协助村里的长辈制作大炸枣,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生活疾苦,东山古庙大炸枣就渐渐退出群众的视野,“此次复原大炸枣‘敬天公’这一习俗也算了了多年夙愿”。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认为,东山古庙大炸枣可以认为是纪念抗击倭寇这一爱国主义事迹的载体,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目前,东山古庙大炸枣敬天公民俗拟申请同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工作正在筹备当中。(海西晨报记者陈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