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老人求加微信 火爆短视频让农村呈现空前真实

中国青年报

火爆的短视频让农村呈现前所未有的真实

张恒

2015年,英国勋爵麦克·贝茨和妻子曾在中国进行过为期两个月的徒步旅行。在山东泰安,他们与当地村民聊天后,想和对方合影留念。麦克·贝茨当时有点担心,这些从未见过外国人的村民,可能不知道相机是什么,“更不用说是手机上的相机了”。结果,拍完照后,每个人都拿出了手机,包括一位95岁的老人,要加他那位华人妻子的微信,接收照片。麦克·贝茨勋爵震惊了,他说自己不会忘记这段经历。

今年春节返乡,有那么一刻,我也有了和麦克·贝茨类似的感受,程度虽然没那么强烈,却也足够惊讶。2月20日,大年初五,家族亲戚到我家聚餐,客厅里摆了两个桌子,我和表哥、堂哥、姐夫等人喝酒。女性亲属在另一个屋又开了一席——不是不让女性上桌,而是她们不愿挨着一帮大烟枪。忽然,我婶子举着手机从旁边屋出来了,镜头迅速扫过我们每个人的脸庞。她在拍短视频,然后,又熟练地把视频传到了一个热门视频平台上。

回家没几天,我就发现短视频平台在农村的火爆。大家聊天缺少话题,就会打开手机看一会儿,有时候还会转到朋友圈。婶子已经59岁了,竟也成了短视频创作者。家里做饭、放鞭、结婚、逗狗、蒸年糕……都成了她的拍摄素材。当然,过年期间群里抢红包,他们这些“老年人”一点也不比年轻人慢。我爸则喜欢玩一个K歌软件,已与全国的民间歌手PK过无数轮了。

春节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提到,中国农村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2.09亿,基础通信、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应用的使用率与城镇居民的差别已经不大,差异率平均在10%左右。这也符合春节返乡时我看到的情况,大家随时随地刷微信、看视频、玩游戏,与北京等一线城市白领的娱乐行为几乎无异。

这当然是好事。在此之前,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对农村存在诸多误解。这是每年春节返乡笔记大行其道的原因。我们久不返乡,看到太多和想象不同的事物,自然想记录下来。但这种表达,都是“他者”的视角。这种视角能够发现农村司空见惯的问题,却容易陷入猎奇或误读的陷阱。

西安一景区周围麦地改作临时停车场的新闻就是一例。网上很多人觉得毁坏麦苗改停车场实在不应该,他们却不知道,遭到碾压的麦苗到春天还会恢复。早年间农村甚至还会人为踩麦苗,就是为了伤害麦苗地上部位,抑制其生长,让更多营养供给根部,最终达到“根壮苗红”的效果。而且,即便有一些损害,停车收费的收入,也足以弥补。这个新闻,其实就是“他者”视角对农村的误解。

现在,有了众多短视频平台,农村居民就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可以把最原汁原味的农村图景呈现在公众面前。短视频的操作门槛很低,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甚至连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都可以熟练操作。对城里人而言,农村的陌生感正在降低,农村正在以从未有过的真实感呈现在公众面前。

当然,他们的拍摄手法粗糙,甚至一些内容也不免低俗、无聊,有众多展示农村风光、日常生活的图景被很多人忽视了。农村自我表达的问题还在于对公共事务缺少关注。娱乐仍然是农村人自我表达的重要内容,他们还没有把视角投射到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公共问题上。

乡村教育的凋敝、垃圾围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交通无序……农村公共事务存在的问题,一点也不比城里少。我和父母亲友谈起,他们也会为这些问题感到困扰,但很少见他们在微信群里讨论该如何解决,也很少见他们通过短视频展示这些问题。除了一些激烈的征地等冲突外,很少看到人们对自己所处村镇问题的关切。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他们带去了更多的快乐,却没有将陌生人更密切地连接在一起。家族仍然是村里维系人们关系的重要纽带。初五的那场聚会,我们谈的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成年人的收入、新买衣服的款式、家里那条土狗的年纪……距离我家门外不过10米,就是年前各家大扫除时倾倒的垃圾。人们开着各种款式的汽车经过,会皱着眉头抱怨两句,随后便扬尘而去。

不过,互联网终将带来改变,通过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同一平台的互动,现代生活方式已逐渐走近农村,城乡差异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