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专业化养护的“泉州求索”(上)

泉州公路

梳理泉州公路桥隧专业养护的求索之路,绕不开这样一支队伍——桥梁隧道管理中心。

清晨,位于老城区的桥梁隧道管理中心静立阳光下,中心办公楼质朴、陈旧,不知情的人不会想到,这就是泉州市唯一的桥梁隧道“专业管家”。

顺势而为:老队伍有了新定位

公路桥梁专业化养护的“泉州求索”(上)

“专业”是桥隧中心的标签,贯穿这支老队伍一路的出世、进发乃至转型。

上世纪50年代,南安芙蓉桥建设攻坚克难,几乎集结了全市公路系统大半技术能人。1959年,工程告竣,这支队伍却得以保留——依托芙蓉桥施工技术主力,工程处成立。

得“专业”之先,工程处一路进发。由于质量可靠,工程处长期担负公路工程施工,在成功承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后,老队伍享誉业内,被赞“小队伍,能干大事。”

然而,随着公路交通从“大规模建设为主”向“建管养并重”转变,普通公路建设项目减少,管养项目增多而养护经费少,以及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限制,工程处承建市场日渐萎缩,到处找米下锅,惨淡经营。

1997年之后,养护经费增多,工程处得以承担少量管养项目,艰难维系十余年。但其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日益突出。公路从建入养不可逆,“老队伍”如何转变角色,又将定位何方?

正在泉州公路人思索转型的关键时刻,全国范围内接连发生几起桥梁事故,而改革开放后泉州桥梁隧道进入建设高潮,可说“遍地开花”,各地桥隧多实行属地分散管理,政出多门,养护规模受限,管护隐忧同样不容忽视;2011年,福建省公路管理局推行桥梁隧道专业化管养试点,亟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刚上任的泉州公路负责人郭根才同时任领导班子顺势而为,决定利用工程处这支老队伍长期沉淀的技术优势,“专养”桥梁隧道。

定位既明,转型由此进入加速度。2013年,经过紧张的职能调整、人员分流安置,工程处正式更名为“桥梁隧道管理中心”,从而结束桥隧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历史。

一次次转型工作会上

郭根才诚挚寄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共建成了大中型桥梁2500多座,几乎涵盖目前我国所有桥梁的主要类型。泉州是桥梁大市,更应拥有与之相匹的养护和管理水准。我们不仅要重‘建’,更要重‘养’;我们需要‘艰苦创业’的‘养路工人精神’,也需要大量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养路工,需要拥有更高管护水准的专门机构来对桥梁、隧道实行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

寥寥数语,饱含对老队伍新当担的清晰规划与殷殷期许。

公路桥梁专业化养护的“泉州求索”(上)

诚如斯言,五年来,泉州近500专养桥梁隧道一根“指挥棒”,桥梁群的规模效应使“四新”技术推广成本大幅降低,为公路桥梁的专业管护提供了更大想象空间。集中管理模式更改变了以往公路桥梁的粗放管理模式,将桥隧养护管理从一般性养护工作中剥离出来,工作更加细化。

文:刘紫燕 图:陈伟文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