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族亲墓志铭距今已500多年 佐证“林李同宗”

海丝商报

朋友圈晒的李贽族亲墓志铭距今已500多年

正面为祝枝山题跋 背面铭文佐证“林李同宗”

祝枝山题跋。

海丝商报2月24日讯(记者 赖香珠 文/图)昨日,家住南安丰州的洪先生在朋友圈晒出朋友收藏的碑刻,引起了不少文史爱好者围观。碑刻正面为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题跋,长洲(今江苏苏州)沈恒刻字,背面为墓志铭,十分罕见。

2015年在霞美出土 碑刻正面为祝枝山题跋

昨日,记者联系到洪先生的朋友王先生。王先生是一名古玩爱好者,经常到民间收罗一些“宝贝”,这方墓志铭,便是他从另一名收藏家手中购得。

“墓志铭主人为李贽族亲林可邑,霞美江滨南路施工时(2015年年中)出土,最初被当地村民收藏。”王先生告诉记者,当他到村民家中查看时,发现碑刻已经残损成7块,但字迹清晰可见,不妨碍阅读,于是将该墓志铭带回了家中。

回家后,王先生尝试将残损的碑刻进行拼凑,这次尝试让他有了巨大的发现,欣喜不已。

“碑刻正面为明朝四大才子祝枝山题跋,作有诗词,背面则为墓志铭,提到的地点为‘二十二都新罗乡(今为霞美镇新罗村)’,十分罕见。”王先生告诉记者,碑刻记录了李贽祖先林闾为泉州瀛洲林李同宗的历史,以及李贽的族亲林肇鼎南京任职期间与祝枝山的机缘。林肇鼎得到祝枝山题赠,并刻铭于石,立为书房屏风,后因万历年间泉州发生大地震,屋倾屏裂。其子孙惜物珍藏,并以其珍藏残品作为墓志铭。

“详读墓志铭可知,该碑刻原为书房屏风,由子孙传世收藏,其后代林可邑将该碑刻视如珍宝,并以此残品作为墓志铭,这也就能理解为何正面为祝枝山题跋,背面为墓志铭。”王先生告诉记者,林可邑康熙年间去世后葬在霞美镇,墓位于东溪和西溪交汇处,因此在霞美镇发现该墓志铭也就顺理成章。

碑刻距今已有500年 进一步佐证“林李同宗”

王先生介绍,该碑刻为两面镌刻,材质为太湖岩,长38厘米,宽28厘米,厚3厘米,正面祝枝山题跋,字体为行书,并伴有“枝山祝允明书”“长洲沈恒刻”落款;背面则为墓志铭,详细记载了林可邑的家族背景、生平事迹以及卒葬时间、地点等信息,字体为楷书,有20多行,每行30多个字,全文约700字。

“该诗词用刀凿而成,字迹端正秀健、刀法干净利落,虽经500多年风雨侵蚀,依然清晰可辨。”王先生告诉记者,虽然诗词前半部分已经丢失,但通过整理后半部分文字可发现,该诗词为曹丕的《善哉行·上山采薇》。

他告诉记者,该墓立石时间虽为康熙年间,但祝枝山是明朝四大才子之一,因此可推测碑刻刻铭于石的时间为明朝年间,距今约有500年。

“碑刻进一步佐证了‘林李同宗’,是考证李贽家族演变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对研究重要的历史人物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王先生表示,下一步他将做拓片保存,并把墓志铭整理成文字,以便深入研究。

在研究墓志铭时,王先生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墓志铭落款时间颇为有趣,墓主逝世时用清朝顺治年,但下葬时却用明朝年号。”王先生告诉记者,落款时间用的是南明及郑成功政权年号‘永历’癸卯(即康熙二年,1663年),当时清灭明已有十七年了。

他向记者解释,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当年因病去世,其子郑经继位,沿用南明永历年号。“当年郑经继位后,继续反清复明运动,于康熙初年在闽南建立基地从事军事斗争,其间得到闽南民众支持,因而部分明朝遗民遗臣沿用明代年号。”他分析说。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