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山护山!安溪借鉴河长制 全省首创“山长制”

泉州晚报

至2020年,全县林地保有量不低于328.3万亩,森林蓄积量超79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6%,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0万亩——这是近日在安溪县全面推行“山长制”工作现场会上安溪县县长刘林霜作出的承诺。

这组数据背后,正是安溪探索森林培育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新机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体现。

2016年,安溪借鉴河长制,在全省首创“山长制”,并选择感德镇等乡镇试点。试点以来,成效怎样?如何推广?

探索——

一个茶叶重镇的试点

苏荣辉是感德镇大格村村主任,去年年初,他又有了一个新职务——大格村的山长。每天早上8点半,他雷打不动地与林地管护员吴金电一起徒步几十公里去巡山。像他这样的山长,在安溪有491名。

“村级山长和管护员的职责就是对责任片区开展日常巡查,做好林木林地保护、森林防火、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茶园管护等工作,及时制止破坏林带、违规使用除草剂等破坏生态的行为。”苏荣辉说。

安溪原本山清水秀。前些年,随着茶价上扬,一时间茶园无序开采,茶山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在保护与发展的博弈中,如何寻找人与自然和谐之路?安溪在探索“退茶还林”实践中,保护山域生态为核心的“山长制”也应运而生,而产茶名镇感德成了最早的试点。从两年前起,该镇每座山都有了守护人。

站在莆永高速感德段的一座茶山上,放眼望去,只见往日的秃头山已遍植林木。

“由于过度开发,莆永高速感德段两侧山头曾变得光秃秃的。各级山长明确后,及时实施带状退茶还林、植树造林,现在大变样。”茶商苏佳峰每年都到感德采购茶叶,对茶山的变化感触很深。

“去年的秋茶质量明显提升,价格也随之上扬。”感德镇镇长王焘宗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山长制”的推行。

推广——

构建治理体系全覆盖

“从试点一开始,我县就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机制,各级主体责任落实有效,各环节衔接紧密有力,各试点乡镇推进有序,为全面推行‘山长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介绍。

根据《安溪县全面推行山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县总山长,负责领导全县山长制工作。县政府领导分别认领重点区域,负责该区域山长制工作;各乡镇长担任所在乡镇山长,负责辖区内山长制工作。分管领导担任副山长,开展辖区内山长制日常工作。挂钩片区领导为片区山长,负责挂钩片区内村级山长制工作;村委会主任担任所在村山长,负责本村山长制工作。

据了解,在明确各级山长职责的基础上,安溪又将农口、公安、国土、环保等17个部门纳入其中,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全民共管的森林资源管护的长效机制。“我们定期开展专门的打击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留死角,为‘山长制’工作保驾护航。”安溪县公安局丰田森林派出所负责人说。

在推广“山长制”过程中,为科学化管理,安溪因山施策,将保护区域划分为一般区域和重点区域,重点区域包括茶山、风景名胜区、遗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建立一山一档台账,一山一策保护方案,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联动推进保护与建设工作。

“县里还聘请342名森林管护员,把管护细化到片区、到山头,责任到人。”县林业局局长余木水说。

保障——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为确保“山长制”取得成效,安溪还出台《考核奖惩办法》《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督导制度》《森林资源管护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山长制”工作如何考核?安溪也给出答案。

据安溪副县长、总山长肖印章介绍,该县将建立健全山林资源保护“山长制”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将“山长制”工作列入县级年度绩效考核内容,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考核对象包括各乡镇、重点区域挂钩联系的县直部门。

“考核跟每个人的利益挂钩,很有震慑力。年度绩效考核排在最后一名的,要被问责。”祥华乡乡长、山长苏清江说,考核制度彻底斩断“山长制”工作中的推诿和扯皮。

在蓬莱镇岭南村山头的进山主要路口,我们看到一块“山长制”公示牌,上面详细罗列县、镇、村三级山长及林地管护员的相关信息和职责等内容,让群众可以监督。

在山长巡查制度的带动下,村民们也主动当起巡查员。“现在若有人砍伐森林、野外生火,群众马上会打来举报电话。”岭南村村主任、山长苏文典说。

(刘益清 吴清远 张晓斌)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