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看国企:大路货少了,俏销货多了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郑州2月12日电 题:“寒冬”看国企:大路货少了,俏销货多了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山西汾西煤矿货运站一列满载即将外销煤炭的列车。(资料图片) <a target=

山西汾西煤矿货运站一列满载即将外销煤炭的列车。(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现在我不干煤矿了,也照样把钱赚到手里,还比以前多。”寒冬时节,中新社记者在位于河南襄城县的首山化工厂区内见到汪英红时,他衣着整洁,面带笑容,身上难寻矿工的影子。

14岁下煤窑,挖了30多年煤,汪英红过去常自嘲:“不挖煤了,吃什么?”

可眼瞅着到了知命之年,这位老矿工突然转行了。2017年夏天,汪英红从一座国有煤矿,“跳槽”到了这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年轻时的汪英红,一门心思扑在煤矿上。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他先后成为采煤队长、煤矿矿长,手下1500多名矿工。

正当他带领下属干得风风火火时,却遭金融危机、行业低迷当头棒喝——煤炭这种大路货,没市场了。

汪英红所在的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亦面临转型困惑及去产能的压力。曾几何时,这家国企“一煤独大”。

在官方倡导国企混改的大背景下,首山化工被平煤神马集团推向市场,打破体制机制枷锁,注入民营资本基因。

短短数年时间,这家混改企业资产总额就由成立之初的3.9亿元(人民币,下同)增至100亿元,足足长了25倍多。

“我辛辛苦苦挖1吨煤才600元,可如果炼成焦炭每吨能卖2500元。”让汪英红想不到的是,源头为焦煤的硅烷每吨能卖25万元,市场供不应求。

混改后,首山化工形成焦煤—煤气—氢气—硅烷—光伏等三个跨行业产业链条,制造出了纯度高于国际标准的“中国硅烷”。

大路货少了,类似硅烷这种俏销货多了。平煤神马集团2016年非煤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5。

正像该集团一样,在经历“寒冬”阵痛期后,中国的地方国企在改革中找到了新的动力源和增长点。

过去,安阳钢铁集团由于产品附加值低,一度游走在生死边缘。

背负重重债务的安钢选择不断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先后上马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高端装备和生产线,告别“黑粗笨”,走向“高精尖”。

以投资数十亿元的冷轧项目为例,安钢冷轧公司负责人任洁说,不但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填补了河南高端家电板、汽车结构用钢等市场的空白。

2017年,安钢盈利水平刷新最高历史纪录。年报预增1158%至1320%。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简称,郑煤机)是由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划归河南省的老牌国企,拥有60年历史。

“困难时,企业负债超117%,水费、电费、医药费……没有不欠的。”郑煤机董事长焦承尧说。

横下一条心,掀翻“大锅饭”,打破“铁饭碗”,从“自我革命”出发,激活一江春水。最终,是改革让郑煤机从濒临破产,发展成为世界煤机行业的龙头。

“在煤机领域,我们具有国际话语权。”指着身后8.8米高超大采高智能化绿色液压支架,焦承尧神气地说,这是“世界第一高”,代表世界先进水平。

坐上煤机头把交椅,郑煤机却未因此止步。2017年,这家老国企“吃掉”亚新科集团6家工厂,收购德国博世集团电机业务,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

“我们成功突破了单一行业的天花板。”焦承尧说,通过一系列并购,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你有我有的大路货少了,市场供不应求的俏销货多了。2017年,河南省管企业营业收入4268.4亿元,增长14.9%;盈利134.9亿元,同比增利153.3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