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多稳”为转向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畅谈中国经济热点
新华社南宁2月11日电 题:经济“多稳”为转向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畅谈中国经济热点
新华社记者 陈炜伟、何伟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经济交出一份来之不易的亮丽成绩单。2018年,中国经济良好态势能否保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深化?怎样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近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针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和解读。
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多稳”局面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向世界亮出一份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的成绩单。6.9%的GDP增速,是我国经济年度增速自2011年下行以来的首次回升,宏观趋稳、微观向好。
在李伟看来,2017年我国经济释放出六方面的积极信号:经济增速稳的态势更加巩固;增长从投资驱动为主开始转向消费驱动为主;企业盈利出现明显改善;风险从不断聚集转向逐步释放;市场预期和企业家信心逐步恢复;世界经济从复苏乏力转向普遍复苏,为我国增长阶段转换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展望2018年,我国经济有条件继续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平台上平稳运行,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效益稳的‘多稳’局面,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李伟说。
但与此同时,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容忽视。李伟说,必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排除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金融风险压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房地产稳定发展局面尚未形成;地方举债需要进一步规范;通胀抬头可能增加政策调整压力;部门间政策协调需要加强。
坚持“房住不炒”推动住有所居
过去一年,“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显现,市场过热局面明显降温。2018年,如何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李伟认为,首先,要以“租购并举”为重点,研究如何加快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加快发展租赁市场,盘活存量住房市场,培育和促进专业化、机构化的长期租赁,应当成为大型城市的政策着力点。同时,中央提出“多主体供给”这一改革导向,加快促进土地供给、住房开发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加快形成“多渠道保障”的格局,关键是要理清各种保障方式的定位和关系,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和效率,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加合理精准的住房保障。与此同时,要更加重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在住房规划、土地使用、保障方式和引导社会主体参与等方面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以形成更适应本地特点、更有针对性的住房保障政策。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靠创新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李伟认为,我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重要关口期,围绕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实现高质量的供给、需求、资源配置、投入产出、收入分配和经济循环。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关键还是靠创新。”李伟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创新仍然是我国实体经济的关键短板,基础研究薄弱、核心技术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如何以创新促进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如何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
李伟认为,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升级和质量提升的技术源头供给。同时,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此外,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动能。
“破”“立”“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九大报告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工夫。
“不破则不立,不降则立而不稳,‘破’‘立’‘降’是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李伟说。
“破”的核心内涵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要深入研究消除生产要素流动重组的各种障碍特别是制度性障碍,更有效地依靠法治化和市场化手段,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同时,要研究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让无效供给和过剩产能愿意退也退得出,从而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夯实基础。
“立”的内涵是“立新”,就是大力培育新发展动能,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降”,核心任务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特别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继续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建立开放公平、有效竞争和功能完善的能源市场和运输服务市场,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