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社区营造初选10支团队 3个月后决赛“10进5”

泉州晚报

核心提示

近日,由泉州市古城办、鲤城区政府主办的“美丽古城 家园共造”社区营造竞赛选点入围团队开工仪式在古城西街肃清门广场举行。此次初赛已选出10支团队,接下来继续深入社区调研,完善方案,3个月后将进行决赛,选出5个试点进行营造。□记者 殷斯麒

木偶队:提着的是文化,牵挂的是居民,营造的是生活,向往的是美好。(王来花 摄)

入围团队 各获5万元补助

日前,“美丽古城 家园共造”社区营造竞赛选点初赛结果已公布,共有10支团队入围。这10支团队包括:跨越团队(海滨街道新门社区、海清社区),黄金梅丽号队(海滨街道水门社区),泉城淘井队(鲤中街道通政社区),Puppetry木偶队(鲤中街道通政社区),东门社聚团队(鲤中街道东门社区),无穷想巷团队(鲤中街道新峰社区),沙砾留金团队(鲤中街道新峰社区),城南地保团队(临江街道隘南社区),溪亭家婆团队(临江街道溪亭社区),新桥新生团队(临江街道新桥社区)。

据介绍,进入初赛的团队将各获得5万元活动补助费,鼓励用于激活社区参与、调研社区问题、举办社区活动、提高社区营造认识等考察。而接下来三个月内,入围团队将迎来中期评委走现场完善方案、决赛环节,最终决选出5个试点社区团队,评选出优等奖、潜力奖、鼓励奖等。

入围方案 活化社区各出奇招

社区营造是个实验性计划,目的是创造一个自下而上的渠道,使自发、自愿的群众以团队化主动提案的方式参与到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中来。在初赛中大家根据社区调研提出了初步营造的方案。

“puppetry木偶队”方案主要是围绕通政社区开展,团队由设计师和文化工作者组成,小组提出“偶遇”+“巷缘”的社造方案。通过创造与木偶文化不期而遇的场景,让居民和游客在老泉州的巷子里感受乡缘和文缘。偶遇的主要内容是文化传承和文化体验,巷缘主要做街巷美化和环境提升。组长黄艳军介绍,社区有小学,孩子其实就是文化的传播者、传承人,是后续营造工作深入推进的最大力量。

“黄金梅丽号队”关注水门社区,该队以动画《航海王》的船名作为队名,意指水门有古海关市舶司这一重要历史遗迹,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希望水门能够再次扬帆海丝,重现繁荣。他们将水门定位为“城市会客厅”,拟结合水门“一堡一宫”、市舶司、传承人之家等元素为切入点,并结合居民意向,改造废弃工厂和危房,转化为创意市集、生鲜市集、不关灯小屋、志愿者服务站等,并发动居民当讲解员讲述水门文化。

社区居民讲述水门故事 (林育博 摄)

主办方寄语 着眼长远多接地气

古城社造从开始准备到初赛结束,历时近两年时间。“希望接下来大家能沉下心,到一线、到社区研究探索,而非只图一时的热闹。”开工仪式上,古城办工作人员为入围团队“支招”,并给出提醒,除了沉下心扎实研究,还应放低视角,找到社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找社造的方法,“这些问题有的是困扰已久的,有的是之前不太愿意面对的,还有的是难以解决的,如果只是‘高大上’、大而泛之来做,是无法真正执行、解决的”。

“我们要做的是尽量长期的、能带动全局的、更能细化到整个古城保护的工作,我们要有耐力做好持久的准备。”古城办工作人员建议入围团队在接下去的竞赛中,首先要会调研,不论是社区干部、规划专业工作人员,还是热心群众都要懂得调研,摒弃道听途说和一叶障目,更广泛地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同时注意采取科学的调研方法和手段,善于创新。还要懂得合作,学会合作,提出的方案要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在做方案时勤走、勤问、勤入户,了解社区和民众的真实情况。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