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传统历史建筑造型优美、红砖朱瓦、雕梁画栋,富有地方特色。今年市两会上,“挂牌保护669幢传统历史建筑”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彰显我市保护传统历史建筑的决心。
记者近日从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获悉,当前我市已完成669幢古城范围内传统历史建筑的普查和数据入库工作,下一步将邀请专家共同梳理归纳古城历史风貌体系和特征,做好挂牌前期工作。
中山路骑楼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 (陈晓东 摄)
分五大类 669幢建筑均建档造册
据了解,此次普查从2016年7月开始,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东南大学建筑系专业师生团队,围绕古城范围内的669幢传统历史建筑开展地毯式踏勘与遴选,并逐一登记摸清“家底”。调查内容包括建筑物的年代、层数、结构、屋顶形式、风貌、风格等,并对普查基础资料进行价值评估,同时结合现状测绘,整合工作成果,为每处历史建筑建档造册,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及数据库。
据悉,古城传统历史建筑分为五大类:官式大厝、街屋民居、洋楼、骑楼、一般民居建筑。官式大厝又名“皇宫起”,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如通政巷3号即为三落大厝。街屋民居为传统民居形式的变体,始于五代,其平面布局没有前埕和护厝建筑,主要有手巾寮和“一条龙”两种形式。洋楼产生于清末民初,是由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将当地的西洋建筑风格带回泉州,并融合本地建筑样式而形成的民居类型,如究史巷2号。骑楼即沿街柱廊式建筑,既结合泉州民居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丝文化的建筑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泉州中山路可以说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带有西洋风格的华侨新村建筑 (张九强 摄)
划四等级
“通过对古城传统历史建筑现状进行普查,将调查数据输入到GIS数据库中,对历史建筑价值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确定历史建筑保护和整治的方式,从而提出针对每一幢建筑适宜的保护与整治方式,避免历史建筑价值评定的人为性和不确定性。”据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所工程师曾桂林介绍,这些传统历史建筑根据其价值划定了四大等级,其中,121处建筑被评估为“价值较高”,188处建筑被评估为“价值一般”,228处建筑被评估为“有一定价值”,132处建筑价值评估位列末等。
古城有不少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次普查名单看,这些建筑大部分以民居为主,而不是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对传统历史建筑和文保单位建筑的考量很多条件是重复的,但也有不同之处,传统历史建筑主要从建筑形式和年代确定,比较注重建筑本体价值,比如结构、形式、内涵等,文保单位建筑则从多方面考究,比如时间、人文、历史、研究价值等,所以此次普查以民居作为传统历史建筑的普查主体。
从分布范围看,古城传统历史建筑主要分布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西街片区、聚宝街片区、一堡风貌保护区。“有好几幢建筑,让我印象深刻。”曾桂林说,古榕巷28号的古厝依然保有明代风格,不论是完整的出砖入石墙,还是印有八卦图的横梁,抑或种在宅内数百年的龙眼树,都让人感受到主人对老宅的呵护和用心。旧馆驿巷子内,至今保存着许多古色古香的闽南古厝,也让她印象深刻。
专家参与 梳理古城历史风貌体系
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记录城市发展过程,体现了城市特色。调查、公布这些传统历史建筑,对保护城市历史、留住城市记忆是非常必要的形式。为此,在项目评审会上,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议打造对外信息管理系统,直观地对古城669幢传统历史建筑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展示,便于广大市民查询和了解。
如今699幢传统历史建筑已形成档案,保护将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将邀请专家共同梳理归纳古城历史风貌体系和特征,同时完善历史风貌电子数据库,做好挂牌前期工作。(记者 许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