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省再次交出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全优的成绩单:在降水量同比减少39%、主要江河径流量同比减少47%的情况下,去年全省12条主要河流总体水质优,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5.8%;九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清新福建”成为样板。
新的一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集结号再次吹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实施“清新水域”“洁净蓝天”“清洁土壤”工程,坚决守住福建的绿水青山。“身在清新福建这片有福之地,要惜福,更要守福。”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更要打好,要建立长效机制,让子孙后代永享清新福建。
清新水域,重现粼粼碧波
为了让母亲河更清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实施“清新水域”工程。加强重点流域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整治。落实河岸生态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警戒保护三条蓝线管理制度,加快消除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制定河长制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河长制、落实湖长制。
内河整治一直是城区水系治理“老大难”。如何让内河水清河畅?省人大代表、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石成春建议,不仅要因地制宜采用工程性措施对新旧小区的污水管网进行改造,还要建成一套登记、造册、入网、可查的污水管网管理系统,做到“建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谈到流域治理方面,石成春认为,要确保水质,很重要的是要做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做到科学养殖、生态养殖,让排放物能够有效循环利用;健全乡镇污水垃圾收集系统,减少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同时,还要统筹推进绿色小水电建设,将小水电的运营模式从发电为主转为综合利用、生态优先。
“期待河长制发力,河道早日再现儿时记忆中的粼粼碧波。”省政协委员、福州大学石墨烯研究院院长魏明灯对河长制长久护河充满期待。他建议,从“重建轻管”“建管并重”到“管护常态化”,责任落实、考评落实都要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同时,发挥“河长办”作用,变“多头管水”为“一头管水”,严格考核目标。
洁净蓝天,让百姓安心深呼吸
每天呼吸的空气质量怎么样,是老百姓最关心的环保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实施“洁净蓝天”工程。推动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强工业源污染防治和移动源排放控制,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积极应对臭氧污染天气。
“汽车尾气对城市空气影响很大。”省人大代表、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谢英挺说,在城市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应该用公交优先的思路进行城市布局,方便市民采用公交、轨道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尾气排放。
“现阶段,要特别关注城市通风廊道的问题。”她认为,福州、厦门等城市在沿江、沿海布局了许多高楼,在静稳无风、大气扩散条件差的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容易堆积。“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绿化廊道,科学布局高层建筑,增加城市的空气流动性,让污染物、城市内部热量和废弃物得以疏散。”
近年来,臭氧已经成为福建省大气主要污染物,控制臭氧污染迫在眉睫。省政协委员、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冰说,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臭氧污染的重要前体物,也是臭氧污染要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她建议,尽快出台建立VOCs福建省地方排放标准体系,推广工业园区VOCs打包委托第三方集中治理运维模式,让专业的队伍做专业的事情。
清洁土壤,守护一方净土
跟大气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更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提升防治能力刻不容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实施“清洁土壤”工程。全面实施“土十条”,推进农用地、滩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详查,划定农用地土壤类别。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提高到100万吨以上,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加强垃圾分类处置,加强固体废物进口管理。
“为了减少土壤污染,通过垃圾分类,从源头减量势在必行。”省政协委员、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桂潮坦言,现实中,由于垃圾处理不够重视细节,输运过程中往往把原本分类的垃圾混杂在一起。他建议,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完善垃圾分类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加大制度创新和技术研究投入,建立城市与乡村的垃圾强制分类模式,推动垃圾分类处置的一体化、系统化工作,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省人大代表、福州市鼓楼区“智慧鼓楼”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黄勤奋认为,垃圾分类作为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一件大事,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政府、企业的共同配合。她建议,有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机构建设,协调各方关系,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社会合力。
谈到对土壤污染最致命的危险废物垃圾,省人大代表、龙岩海德馨汽车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江媛英说,有一些危废体量不大的企业直接采用填埋、焚烧或混在一般垃圾中进行处理,对土壤、水源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她建议,将企业危废治理纳入“清洁土壤”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牵头完善企业危废治理体系,对危废治理进行规划引导和系统培训,并建设平台和标准,实施统一管理。(潘园园 张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