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两会上的泉州声音 市领导领衔提出建议提案

泉州晚报

连日来,泉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新聪,市长康涛,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陈万里,市政协主席陈灿辉等,结合工作实际,各自以代表、委员身份领衔提出一系列建议、提案,在省两会平台上传递“转型攻坚 聚力跨越”的泉州之声。

加强紧缺急需专业和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当前,基层紧缺妇产、儿科等领域专家和乡村医疗卫技人才,成为制约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短板、“瓶颈”。建议改革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编制限额制为报备制,让基层医疗机构能够自主、及时补充人员;省教育及相关高校及时调整招生专业设置,加大紧缺急需专业和农村卫技专业人才培养;省卫计委和人社厅启动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建立基层全科医生人才激励机制,在政策和财政补助上予以倾斜,使全科医生在基层“留得住、用得好、作用大”。

支持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度创新

当前,泉州充分发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试验田”作用,推出31项全国、全省首创的政策、机制、模式、做法。但是相比深圳等创新领跑地区,泉州在创新体制机制上还存在很大的作为空间。建议、提案希望省上积极帮助协调有关部门给予泉州片区范围内重点研发机构科研用品进口免税资质;支持泉州片区改革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制度,放宽泉州片区范围内引进科研院所、孵化器等机构创办实体产业的政策限制;支持泉州片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解决科研活动的动力问题。

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省里大力宣传典型经验,营造发展集体经济的浓厚舆论氛围;建设一支优秀的村级干部队伍,注重从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中选配村干部,强化经管干部的配备和培养,增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战斗力;制定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集中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集体经济壮大之路可持续。

支持泉州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

近年来,泉州以推进“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和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片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已认定三批高层次人才累计2415人,成为泉州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新兴业态发展的生力军。但目前高水平科研院校还偏少,高层次人才引进仍有差距。提案希望省上赋予泉州高端人才引进的倾斜政策,支持泉州引进能够助力智能制造、机器人加工等领域发展的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泉州高层次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助推泉州产业转型升级。

相关新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省人大代表建议,支持泉州师院等院校——

加快发展本科学前教育

泉州网1月29日讯(记者陈林森)作为人生教育的第一阶段,学前教育向来备受家长关注。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多渠道扩充学前教育资源,省级财政支持新建公办幼儿园100所。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市省人大代表朱世泽认为,随着我省学前教育补短板力度加大,学前教育学位、师资短缺将更加凸显,建议省里支持包括泉州师范学院在内的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朱世泽分析道,“全面二孩”政策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2017年出现生育高潮,三年后(2020年)将迎来入园高峰。目前,全省学前教育师资以大中专学历为主,在学历层次、综合素质等方面离老百姓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泉州师范学院等4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每年培养的本科学前教育师资不足400人,远远不能满足本科学前教育师资需求。

“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具有师范教育的底色,在培养培训高层次学前教育师资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朱世泽建议,在加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工作中,应重点支持、加大投入,发挥省属本科师范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本科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全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建设示范幼儿园等方面提升档次、提升水平。具体而言,建议支持本科师范院校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并开展学前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对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以吸引更多优秀的生源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建议支持4所本科师范院校建设全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并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对全省公办、民办幼儿园师资进行全员轮训,在培训内容上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师风、底线思维教育,以全面提升全省学前教育师资的整体水平。

针对发展实体经济,我市省政协委员建议——

引导企业家专注实业

泉州网1月29日讯(记者王树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对此,我市省政协委员邱建筑、张荣滨、许聪海在省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的提案,希望加大力度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专注做好实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不少民营企业不专注实业,远离主业从事炒房、炒矿产、玩PE(私募基金)等所谓的“来钱快”项目,因经营不善最终导致企业负债累累,甚至倒闭。邱建筑、张荣滨、许聪海三位委员认为,一些民营企业之所以放弃实业,主要是实业经营上出现困境,这除了受宏观经济下行、用工成本增加、融资难等影响,还因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而创新需要高投入,具有高风险,中小企业承受能力不够;“创一代”企业家年龄普遍老化,培养企业接班人迫在眉睫。

他们建议,要强化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科技创新的企业应享受税收返还、融资续贷、公共服务等扶持政策。

他们提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扶持计划。具体而言,制定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在税费优惠、宣传企业品牌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树立一批转型升级的典型示范企业,表彰一批对振兴实体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协调金融机构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重点培育和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在培养新生代企业家队伍方面,他们建议,要发挥优秀企业家的引领示范作用,着重让青年企业家树立专注实业、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努力营造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营造“亲”“清”的政商关系,激发更多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热情。(记者 陈林森)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