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成功调解1.6亿涉民生工程借款案 案情疑难复杂

新京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法院成功调解1.6亿涉民生工程借款案

涉及700余户民生在建工程,北京四中院和调解中心配合妥善解决纠纷;北京法院积极推动多元调解

标的1.6亿元的金融借款案,涉及700余户民生工程以及多起行政诉讼案……2017年,在北京市四中院的委托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参与调解,让双方在法庭上达成调解,进而化解了潜在社会矛盾。据北京市高院立案庭庭长介绍说,2017年,类似的多元化调解已经在民商事案件中屡见不鲜,45.6%的民事案件是以调解和撤诉的方式结案的,诉讼不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手段。

1.6亿民生工程诉讼 案情疑难复杂

2015年7月,一起标的额1.6亿元的金融被起诉到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案件的原告是北京一家贸易公司,其委托外地某银行,向被告方沈阳一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放1.6亿余元的贷款。期限为2015年5月6日至2015年7月31日,年利率21.4%,被告需按月支付利息。

被告以在建工程抵押、公司高管保证作为担保,并与放款银行签订了《抵押合同》。

起诉书显示,在发放贷款一个多月后,被告单位并没有按照合同,支付相应的利息,于是原告将被告诉至法院,要求归还1.6亿元本金,支付440万元利息,以及按照1.6亿元作为基数,支付24%的罚息。

同时确认原告对被告所抵押的、牵涉749户民生在建工程及其对应土地使用权的处置价款享有优先受偿权。

法院受案后,发现因为该案在建工程为民生工程,牵涉多个行政诉讼,导致案情疑难复杂。记者通过索引发现,涉案的民生工程是一个包括多家餐厅和商户的商业配套项目。

“一带一路”调解中心介入化解棘手案

“法院审理后发现,这个案子如果直接出判决,效果可能并不好。”四中院民事审判庭庭长马军介绍说,在不少金融类商事纠纷中,原被告作为商业合作关系,一旦法院作出判决,往往就意味着双方“撕破脸”,日后可能也就没有了再次合作的可能,而这个案件中所牵涉的民生项目众多,同时还涉及行政案件,如果不能稳妥解决,可能也会影响到其他案件的解决。

“所以,在该案审理过程中,法院委托了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参与调解。”马军介绍说,该中心在调解过程中配合法院开展工作,“法官负责阐明法律,调解员负责分析风险”,从双方的立场出发,说明判决后执行等有关问题,以及相关的时间和履行成本,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该案当庭调解成功。

调解书确认被告2018年3月底之前向原告偿还委托贷款借款本金1.6亿元并支付相应利息400万元、实现债权的费用130万元,原告作为债权人化解了不良资产的风险,被告作为债务人承诺及时履行债务,案件的解决达到双赢。领到调解书时,当事人均对调解结果满意,同时表示这种调解模式既新颖又高效。

马军庭长介绍说,四中院已经与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签订了协议,不少商事案件都会请该中心的调解员到庭参与。目前,四中院也已经受理涉外以及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商事案件,也会引入该项调解机制。

- 案例

夫妻闹离婚 调解后不再对簿公堂

类似的多元化调解,如今在北京各级法院比较常见。除了重大专业的经济类案件外,百姓之间的离婚继承案中,也可以越来越频繁地见到调解员的身影。

68岁的顾兵曾经在法院担任过19年陪审员,退休后,她接受东城法院的聘任,成为了一名人民调解员,针对婚姻家庭、机动车交通事故、物业供暖、标的额较小的买卖合同、民间借贷等纠纷开展立案阶段调解及诉调对接工作。

2016年5月30日,一对夫妻来到东城区法院起诉离婚,法院受理人员认为两人的感情有挽回的可能,建议夫妻二人先到诉前人民调解工作室申请调解,夫妻俩表示同意。

顾兵接待了这对夫妻,男方马某43岁,自己经营生意,女方姜某29岁,目前待业,二人于2014年初自由恋爱结婚,无子女,在北京无房产,目前租房住。

妻子姜女士提出,由于丈夫马先生晚上经常在外喝酒至深夜才回家,自己常常等到深夜,时间一长,身心都受到影响,实在不想再这样下去,所以提出离婚。

顾兵注意到,在妻子抱怨的时候,丈夫一直低头不说话,不时看看妻子。等妻子姜女士说完,马先生说,因为自己做生意的原因,所以经常要出去应酬,喝酒晚归也是迫于生计,自己也很无奈。

通过两人的描述,顾兵感觉两人感情有挽回的可能,于是分别跟双方进行了沟通,但“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强行说服”,于是顾兵改变调解策略,拟好离婚协议,同时又问姜女士:“如果今天离婚后你住在哪儿呢?”这时,姜女士落下了眼泪,马先生拿出纸巾为妻子擦拭,并且试探着说,要不就不办离婚了?

一直坚持要离婚的妻子犹豫了,最后,夫妻俩对顾兵说:“我们再回去考虑考虑吧,明早给您答复。”

第二天,两人给调解员顾兵打来了电话,经过一夜的考虑,他们不打算离婚了。直到2018年1月26日记者采访时,这对小夫妻再也没有提过离婚的事情。

- 追访

多元调解 纠纷找到解决渠道

对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推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杨艳接受采访时表示,司法实践表明,诉讼并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手段。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理应有多种解决渠道。大量原本可以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的纠纷进入诉讼程序,会进一步加剧当事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还可能引发执行难及涉诉信访等新问题。而调解具有便捷高效、低成本、方式灵活、保密性强,有助于修复当事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一揽子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所有纠纷等多种优势,能够较好地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这是北京法院积极推动多元调解工作的动因。

客观方面,北京法院近三年新收案件量逐年大幅升高。2017年全市法院新收案件769817件,比2012年上升86.3%,但推进多元化调解机制,根本目的是实现纠纷解决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纠纷解决需求;让法官从重复审理大量琐碎纠纷的审判压力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审理好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并不能片面看成“案多人少”的问题。

杨艳举例说,从北京法院案件审理情况看,71%的民事案件是通过简易程序审结的,45.6%是以调解和撤诉的方式结案的,这些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当事人争议不大,适宜通过调解的方式化解。

新京报记者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