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求捐衣”信息不太靠谱 厦门市民担心是爱心骗局

海西晨报

黄劲超 图

“旧的衣物别扔,请寄给我们。我们这里的孩子真的很需要冬衣……”看着微信群、朋友圈里类似的“求捐旧衣”消息,不少热心市民都动了心,准备把家中的旧衣物邮寄过去。

然而,在捐助过程中,也有市民遭遇了“捐赠乌龙”———求助消息上的电话打不通或者没人接,地址也存疑。不少市民疑虑:这些“求捐赠”消息都真实可靠吗?会不会是“爱心骗局”呢?

记者调查发现,网上不少“求捐赠”信息并不那么靠谱,市民盲目邮寄不仅不能实现帮助他人的初衷,还可能造成难料的结果。

现象

联系电话无人接,地址也存疑

昨日上午,手机微信群里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市民刘先生的注意。该消息写道:“谁有不穿的旧衣服可以寄到下面的地址,同时可以转发分享!”消息由自称是新疆和田地区支教的二位教师发出,呼吁大家为兰干乡吾鲁格艾日克小学的学生捐赠衣物,并留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兰干乡中心小学的地址和两个联系电话。

消息写得情真意切,刘先生看到后,觉得正好可以把家中的闲置衣物邮寄过去。因此,刘先生马上拨打了消息里留下的两个电话,这一打就发现不对劲了。“打过去后,一个号码语音提示已关机,一个打了好几遍都没人接。”刘先生说,而且这两个号码一个显示归属地是河南开封,一个是黑龙江双鸭山。心生疑窦的刘先生随后上网查询了消息中的邮寄地址,发现于田县兰干乡没有中心小学。

“网上的求捐赠信息到底靠不靠谱啊?”刘先生很疑惑。

根据刘先生提供的线索,记者拨打了求助消息中留下的两个电话,也遇到了刘先生描述的情况。随后,记者通过当地的114查询兰干乡吾鲁格艾日克小学和于田县兰干乡中心小学,均未查到相关信息。

随后,记者以“不穿的衣服别扔,寄给大山里的孩子好吗?”为检索词在微信朋友圈进行搜索,获得了20多条类似的“求捐赠”信息,这些信息列出的接受地址多是甘肃、青海、云南、西藏等地的边远山区的学校地址,并都写明了联系人和联系电话。记者随机挑选了其中10个电话拨打,没有一个顺利接通,不是关机,便是忙音,有的甚至转到自动传真机。记者又根据信息中的地址,拨打当地114进行查询,竟然无一打通。

走访

“乌龙”求助信息多年没断过

带着这些情况,记者走访了厦门慈善机构和慈善人士。

“确实很多都是假的。”福建省手拉手扶老救灾公益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张立辉告诉记者,他们曾多次接到朋友转发的这些消息,他多次尝试对接,但发现不少是假信息。

海沧石室禅院慈善会总干事柯女士也告诉记者:“这种信息在多年前就有很多了,一直没断过,最初我们也积极地去对接,发现很多都是假的。”

厦门公益志愿者邱先生则向记者描述了他的亲身经历。2015年,邱先生曾在青海进行一项公益项目,途经海西州一镇上小学时,发现其中一间教室堆满了从全国各地寄来的爱心衣物。

“这所小学的校长说,不知道为什么学校的地址就被公布在网上,从此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捐赠爱心衣物的包裹。”邱先生告诉记者,其实这给学校造成了不小的负担,“因为寄过来的衣物中,孩子们真正用得上的不多,有些衣物在邮寄过程中受污染,根本不敢给孩子穿。源源不断的爱心衣物堆积在学校里,没办法处理,让校长烦恼得不行。”

“不能说这些消息都是假的,有可能最开始是真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学校已经不再需要衣物;此外,在被广泛转发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这也会导致假消息的出现。”邱先生分析。

这一说法,记者也从相关媒体报道中得到印证。早在2014年,央广新闻就报道了四川省米易县得石中心校获捐的衣物过剩的消息。这间学校2006年将捐助信息发到网上后就不停收到爱心衣物,到了2014年,孩子们已经不需要爱心衣物了,但仍有包裹不停寄来,导致九成衣物被当成垃圾处理。(海西晨报记者 林爱玲)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