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民怨 顺民意 聚民心!南安市创新政府行政方式纪实(图)

今日泉州网

消民怨 顺民意 聚民心!南安市创新政府行政方式纪实(图)

今日泉州网1月8日讯 11月初,福建省发改委对外通报今年第三季度全省“五个一批”项目正向激励综合考评情况,南安市各项考评名列前茅,综合成绩位居全省第一名。

与以往的考评有所不同,10月份,福建省发改委进一步完善“正向激励”实施办法,对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五个一批”新开工项目数、“五个一批”新开工产业数和项目总投资等四项指标,分别按40%、20%、20%、20%的权重进行综合考评。可以说,第三季度的考评含金量更高。

经济态势整体向好,而社会方面呢也是佳音频传,曾经严重困扰南安的群体性上访的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政府大门被堵的现象少了,各级信访部门的督办件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六好六无六奖励”为核心内容的和谐村(社区)创建活动,搅动起基层的正能量,在城市,以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的现代市民权益维护、个人诉求表达、建言献策等途径便捷通畅……

南安市委书记王春金分析说:“从表向看,是南安‘项目建设’正向激励走在了全省前列,而从根本上说,是近年来,南安创新政府行政方式,优化政府服务,消民怨、顺民意、聚民心,带动民力迸发的集中体现。”

随着人们从单一追求温饱,向需求更为广泛、内涵更为丰富的美好生活迈进的时候,如果政府的行为方式不能随之而变,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难免要打折扣。作为福建省人口第一大县、经济实力第二强县、侨务大市,各种利益冲突层出不穷的南安,大胆创新政府行政方式,不断优化政府服务,成功收获了新时代的群众满意。

无庙无神也显灵

南安向社会购买服务,买出了令人称道的政府执行力

南安是福建省第一水利大市,全市有大小河流142条,水资源占有量是泉州市的2/3,是名副其实的“大水缸”。先民沿河而居的习俗,使得今天的南安仍有大量人口聚集于东、西溪流域,这无疑给南安的管水、治水增加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今年3月,以“河长制”为代表的新一轮管水、治水攻坚任务摆上议事日程,不论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还是修复水生态,保护水资源,把河流、水体实实在在地管起来是当务之急。然而,想要把遍布城乡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几乎无处不在的水体管起来,又谈何容易。3月份,南安市政府下发了相关文件,3月中旬、下旬又连发两份通知,整整2个月过去了,很多地方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愿抓,不愿管……

显然,原来发一份通知、下一份文件、开一场会的传统工作方法不太灵光了,然而,保护水资源,不论是历史责任,还是现实任务,都是为政一方不可推卸的使命,南安该怎么办?

按照传统思维,新职能得有新机构,设机构、要编制、要人头经费,单完成这几件“大事”,少说也得一年半载。南安市水利局副局长黄建发算了这样一笔账:管理142条河流,要8个编制不多吧,按每个编制每年10万元经费控制,这就是80万元。换而言之,只是搭个工作班子,一动就得80万,还不包括许多必要的工作经费……

任务急、任务重,逼得南安不得不另辟蹊径。其实,民营经济发达的南安,在公共事业领域有过不少政企合作的成功经验,比如,用“五年河道采砂权”,成功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市区拦河闸、将市区6.4公里长的沿河两岸整治成武荣公园。

何不尝试向社会购买服务?思路一换,顿时豁然开朗,经过充分的方案论证、必要的招投标程序,南安依托专业的社会公司成立南安河流管养中心,一支无需编制、由21名各类专业人才组成的河流巡查管护队伍应运而生,配备有3艘河流巡查船只、3架无人机和4部巡查车,开展水面、陆地、空中立体化巡查,以人防、技防、物防三管齐下构筑南安河流管养的“防火墙”。而这一切全包括在一年134万的服务费之中。

这个纯市场的公司自今年8月份正式工作以来,每月至少对南安全境的河流进行一次巡查,短短三个月时间,先后发现404个乱倒生活垃圾、建筑弃渣、乱采砂、乱设排污口等问题。这些问题,除实时向镇、村河长、河道专管员和相关执法部门通报以外,每月还被汇编成《南安市河流病历卡》,分送给各条河流的河长,督促整改。

长期从事水利工作的黄建发副局长这样评价道:及时的巡查,在“四乱”还处于萌芽时就被制止,从根本上遏制了顽固“四乱”现象,使“不欠新账”成为可能;与此同时,第三方常态化的巡查机制,与政府“三长一员”互相监督,真正把“河长制”约束落到实处。

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成功,标志着南安“河长制”首战告捷,这无疑给了人们莫大的信心,南安正加大力度,启动“三年行动方案”,力争提前啃下南安河道淤积严重、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等“硬骨头”。

乡镇尝试政府职能转变,不是天方夜谭

蓬华镇以全新方式,解决了基层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大问题

政府不再无所不能,善于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南安,并没有因此而丢分,相反,政府言之能行、行之有效的高效执行力赢得了百姓的认可。令人惊喜的是,在南安的乡镇,也开始琢磨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效率等课题。在蓬华镇,行政方式创新带来的事半功倍,乡镇干部已经尝到了甜头。

蓬华镇,位于南安西北交界,为南安四大高山乡镇之一。在乡镇呆久,就会发现,高山乡镇,怕的不是山高路远,而是大灾大难来临时对外求救无着。王碰生,蓬华镇镇长,之前任蓬华镇人大主席,对蓬华的心腹之患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

王碰生告诉记者,以往乡镇干部,主要精力多用于抗灾救灾、森林防火等应急性工作,真正能用于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精力并不多。随着招考来的乡镇干部比例越来越大,许多原来乡镇干部信手拈来的看家本领,现在未必都会,又怎么能组织群众?

一边是自身不够专业且力量不足,一边是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不变,蓬华镇把眼光从内转向外,发现社会上的资源丰富,经过几番探讨,2015年12月,蓬华镇依托华美村,成立了南安市首家市场化运作的应急服务公司。这个公司组建了以40名镇区摩托车工为主体的应急队伍,这些人年富力强,熟悉镇村道路又有交通工具,机动能力强,辅以必要的培训,便成为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

这支队伍虽然年轻,可蓬华镇已受惠良多:仅以扑灭山火为例,应急公司成立之前,每每发生森林火灾,蓬华都得请山下的扑火队上山打火,1-2小时的路程,火势蔓延,过火面积增加,扑灭难度加大,2015年全镇森林过火面积300多亩。2016年,应急公司成立,家门口的扑火队在半小时之内就能到达火场,火势小、火线短,很快就扑灭了,全年森林过火面积陡降到50多亩;到了2017年,蓬华镇变灭为防,火灾高发时段,应急队员分兵把口,查火种、防山火,甚至派出了可持续飞行2小时、全镇无死角覆盖的无人机巡逻,全年只发生一起森林火险……且不说灭火的成本下降了多少,单看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支队伍成为蓬华镇72%森林覆盖率的坚实捍卫者。

最令人称道的是2016年“莫兰蒂”台风肆虐之时,超强台风裹挟着强降雨横扫南安全境,全市灾情频出,因为有了强有力的应急队伍,最可能发生重大险情的蓬华,变成了救灾有序,损失最小的乡镇。短时过程雨量近500毫米,蓬华出现10多处山体滑坡,道路中段,24小时备勤的应急队第一时间处置,确保了镇村交通顺畅。几十年一遇的大灾面前,蓬华无一人因灾死亡。当时,南安市区通往蓬华的必经之地洪濑镇已是水漫金山,交通中断,试想,如果那时蓬华真有险情向市里求助,怕也是鞭长莫及,无计可施了……

市场化运作的应急公司,为了生存,也在农村找到了修路灯、堵塞河道清淤、灾后消杀、保洁、治安巡逻等工作,利己之时,补上了乡村短腿的公共服务。

王碰生介绍道,应急公司,是蓬华镇以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了基层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大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促动了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现在的蓬华镇,40多名乡镇干部真的能腾出了相当的精力服务群众,发展经济。昔日不起眼的蓬华芥菜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土货变成金”。原来销路犯愁的蓬华脐橙而今成了电商宠儿,果农们在家里就能把脐橙卖个精光,价格还比超市的高出1、2元钱,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即将通过。镇政府还出资设立了电商服务中心,鼓励农户免费入驻。同时,以保护品质、提质提价为原则,进一步引导群众扩大种植面积……

也许有人会说,行政体制改革,是高层的顶层设计,与县、镇等基层政府无关,而南安的实践响亮地做出了回答:改革创新,只要依法依规,让群众受益,应该不拘一格,多多益善,而不该以禁区为借口,懒政不作为。

群众:气有地出,事有人管

政府:制度重构,压力传导

创新社会治理,赢回干群一心的政府公信力

南安,山海兼备,地灵人杰。改革开放初期,行走全国的30万供销大军,而今已蜕变成了资本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地。南安,也是福建省惟一一个连续10多年每年侨亲捐款过亿的县(市)。换而言之,南安要发展,不太缺资本,也不太缺项目,需要的就是营造良好的氛围,筑好梧桐引凤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良好的氛围一度成了南安“奢侈品”。据南安市政法委副书记赖世有介绍,群众上访高发,曾压得南安喘不过气来,花费大量精力不说,在兄弟县市和上级面前,常常抬不起头来。

南安不是能捂则捂、能拖则拖地消极回避,而是将之放在新时代人们需求已发生根本变化的大背景下认真审视:人们的需求丰富了,矛盾纠纷、利益冲突也跟着增加,公民的维权意识加强了,更加追求公平、公正……

在原有制度中,虽然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样样齐全,可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工作格局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要求。许多老上访件就是久调不息的老矛盾、老纠纷。

意识到这一点,南安从织密调解网络、提高矛盾调解效率入手,2015年9月,在全省率先创建了县乡两级联动的联合调解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公检法司、信访等部门的公调、检调、诉调、援调、行调、访调和市镇对接统一整合到联合调解中心,形成部门协同的横向到边、市镇村对接的纵向到底的联合调解全覆盖新格局。

联合调解中心突破了原来条块分割的藩篱,集约成全市矛盾纠纷调解总枢纽、总指挥平台,除了自身聘请的88名专业调解员遍布于城乡,人民调委会、医疗调委会、交通调委会提供专业支撑外,还整合各部门的调解资源,努力破解长年困扰矛盾纠纷处置中出现的“重视不够、力量不足、机制不适、职责不清、速度不快、质量不高”等问题。

为此,南安长短结合,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机制。短平快的动作有:2016年9月,南安集中3个月时间,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矛盾纠纷大接访、大排查、大化解。先后排查出290件历史积件,每一件都组建由市领导挂帅、相关部门、镇村干部和律师组成的包案班子,一件一件分析,一件一件化解,一举扭转了南安老上访件多、存量大的被动局面。同时,依法打击了5名以上访要挟政府的不法分子。

在长效机制方面,南安重在制度重构,压力传导。2017年一季度,南安市把信访维稳工作纳入乡镇3+X的绩效考评之中,对来访群众,乡镇干部再也不能简单地拒之门外,或者一送了之。对市直机关,南安规定,联合调解中心(包括12345便民服务中心)派发给相关职能部门的事项,各部门都得无条件地去落实,强调首办责任,不打太极,不互相推诿。

南安市委副书记张桂森介绍说,新机制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现在基层、一线的干部愿意静下心来听群众唠叨了,也有人愿意下真功夫去化解群众矛盾了。

为了方便群众,南安将全市各部门设立的46条便民服务热线整合成“12345”一号通,通过这个电话,城乡群众可以进行政策咨询、生活求助,也可以进行事务投诉、建言献策,方便快捷。与此同时,南安还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便民服务范畴,以适应群众越来越强的依法维权诉求。笔者在法律服务大厅了解到,全市7个律师事务所轮流到服务大厅值班,每天都有1名律师为群众来访、来电提供专业解答。

在南安联合调解中心,有一组“一降一升”的数字,引人注目,“一降”是2016年与2017年1-10月份相比,市、镇两级调解中心办理的案件月均分别下降了3.8件和26.6件,“一升”是,市镇两级调解中心调处成功率分别上升了8.1、4.2个百分点。而另一组数字显示,南安的国家级信访督办件已降为“0”,省级督办件只剩下1件,而泉州市级的已减少了1/2。

需要调解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少、调处成功率越来越高,南安何愁民怨不消,民气不顺!笔者发现,全新的联合调解中心(便名服务中心),全新的运作机制,使南安成功跳出了“塔西佗陷阱”,群众认可度显著提升,政府公信力显著提升。干群一心、上下同力,这才是南安获得今年第三季度“项目建设正向激励”全省第一名的关键所在。 (吴沿)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