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再出发,泉州木偶头雕刻传承人黄雪玲说——
“我的奋斗是沉默无言”
枣视频采访截图
枣视频采访截图
木偶头雕刻对黄雪玲来说是一个修心修身的过程
黄雪玲
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
奋斗感言:我经常在两个“我”之间切换,一个是纯粹的我,要沉下心专注地创作,一个是社会的我,要与世界打交道。虽然压力大,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回家能吃到母亲留的热饭菜,这就是幸福。
2015年3月19日,对泉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雪玲而言终生难忘,这一天父亲、泉州江加走木偶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义罗与世长辞,这带给她极大的触动和震撼,“人这一辈子如果不做点什么,一下子就没了……”
在梦想的感召下,不惑之年的黄雪玲带着“把木偶头雕刻这项艺术完整传下去”的决心和信念重新出发。顶着家人反对的压力,离异后的她毅然在市区甲第门文创园区开了“黄义罗木偶雕刻坊”工作室,一边埋头创作、带徒弟传授技艺,一边四处奔波宣传推广。 (记者 张素萍 胡彦明 文/图)
修心修身不服输
20年打磨让她技艺精湛
黄雪玲是泉州著名木偶头雕刻大师黄义罗的小女儿。20岁出头,黄雪玲曾在服装设计厂工作,进厂3个月后的一个晚上,父亲的一句“回来跟我做”,让她真正开启与木偶头结缘的艺术人生。
“刚开始,父亲只让我画眼睛和嘴巴,这一画就是两年!”她说,父亲对精细度的超高要求,使得她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在反反复复地画那双眼睛或那张嘴。
20多年来,父亲的坚韧、专注、一丝不苟和高要求,在经年累月的潜移默化中,对黄雪玲影响深刻。如今她功底扎实、技艺精湛,创作从不打底稿却总能让刻刀沿着木偶的肌理,雕出比画稿更细腻更有创造力的木偶头。她的作品也屡获大奖:首届中国海丝工艺品博览会“金奖”、首届泉州市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天工奖”优秀奖、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铜奖……
“这是一个修心修身的过程,虽然很枯燥但也有乐趣,最重要的是必须耐得住寂寞。”黄雪玲笑说。
不惑之年再出发
她要把艺术完整地传承下去
2015年父亲突然辞世,悲痛过后,黄雪玲有了新的思考,“好东西没了真的很可惜,我要把这门艺术完整地传承下去!”生性开朗又偏“宅”的她,决心开工作室、带徒弟、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喜欢甚至愿意学木偶头雕刻艺术。这一年,她40岁,不惑之年。
这个决定遭到家人的集体反对。“之前我基本都宅在家里创作,几乎没踏入社会,他们希望我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就好。”但家庭主妇不是黄雪玲的理想,虽然遭遇反对,但她依然笃定“走出去,才能越走越宽”。
由于“三观不合”她选择结束婚姻,“我选择了我想要的生活,我觉得轻松了很多”。
然而,重新出发的旅程并非一路平途。“人到中年再踏入社会并不容易,很多东西得自己慢慢消化。我经常在两个‘我’之间切换,一个是单纯的我,要沉下心专注地创作,一个是社会的我,要宣传推广要与世界打交道。”黄雪玲说,虽然目前要养活自己还有点困难,虽然累了或难过她也会站着哭,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辛苦一天回家能吃到母亲热的饭菜,还有那么多支持的朋友,这就是幸福……”
“别人的奋斗是轰轰烈烈,我的奋斗是沉默无言,是不断修心和沉淀,希望有一天能厚积薄发!”黄雪玲说。
记者手记
她和她骄傲的倔强
枣视频本期“我奋斗 我幸福”,关注“70后”自立自强新女性黄雪玲。
对“70后”黄雪玲而言,或许她的奋斗是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自己。当20岁正是爱玩的年纪,她默默守着工作台,从日复一日画木偶头的眼睛、嘴巴开始,一画两年,沉入木偶头雕刻的工作。后来,意识到世界在改变,唯有“走出去,才能越走越宽”,她开始有意识地挑战那个与外界沟通的“社会我”。再后来,当 “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与爱闹腾、希望将艺术完整传承的自己产生矛盾时,她毅然结束婚姻,以更轻松的心态重新出发。父亲的辞世,让她更坚定自己的选择,“人如果不做点什么,一下就没了”。不惑之年,她创办了木偶头雕刻工作坊,以“70后”这样“不上不下”的年纪,重新“混社会”,一人分饰多角,创作、授课、推广,最希望的,不过是将木偶头雕刻更好地传承。
没有哪一种付出与坚持会付诸流水。生活朝着她希望的轨道一步步往前。对如今的她来说,幸福很简单很平常:“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身边有支持的朋友,回家是母亲留好的热腾腾的饭。”
但是她的心里,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委屈与心酸吧。泉州江加走木偶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的父亲黄义罗曾经遗憾,女儿杂事多,又肩负家庭重任,不似儿子那般可以更好地传承手艺。但她有自己的倔强与坚持,她决定走自己想走的路,圆自己想圆的梦。
创作似乎是她天生的使命,但她偏不安分于此。她要“走出去”,尽管路还很长,但她,可以战胜自己。 (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