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石狮将干哪些大事?快看看石狮政府工作报告

石狮日报[责任编辑:林春婷]

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12月24日在石狮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石狮市人民政府市长黄春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7年工作回顾

今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预计(下同)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6亿元、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60亿元、与去年持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82元、增长7.5%,经济综合实力保持全国中小城市百强第16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美梦成真!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业强市的氛围日益浓厚。

扎实推进项目攻坚年活动。签约项目数量位居泉州市第1位,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53.2亿元、增长14.4%,技改投资110亿元、增长15.4%,固定资产投资503亿元、增长12%,新落地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131.9亿元,工业供地1950亩,工业投资增长13.8%。扎实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出台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创新转型、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兑现惠企资金4.8亿元,实现纺织服装产业产值566亿元、增长9.5%。与中纺联、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合作建设“一馆一院一中心”;成立纺织服装产业联盟,组建供应链管理、外贸服务等产业集群服务平台,进一步聚合全产业链资源优势,保障产业发展要素供给,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信息、招工等难题。特别是突出印染、辅料两个在国内具有重要市场地位的行业,出台专项行动方案,推动印染集控区循环化改造和五金辅料企业整合提升。出台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扶持政策,组建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通达、科达、富达、飞通为龙头的智能产业迅猛发展,实现产值123亿元、增长33%。扎实推进第三产业优化发展。实现增加值348亿元、增长11%,港口经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加快集聚。新增限上商业销售企业74家、规上服务业企业24家,电商年交易额超600亿元、日均发货量超30万件;接待游客459万人次、增长14.8%,旅游总收入99.1亿元、增长10%。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第20届海博会和国际时装周,完善服装城、轻纺城管理体制,基本完成轻纺城安置分配,服装城入选中国商品市场百强、引领产业市场30强。石湖港5号6号泊位开工建设,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获批筹建,两岸海运快件监管服务中心、石材交易市场建成投入运营,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515万吨、增长5.5%,集装箱吞吐量164万标箱、增长2.5%。新批及增资外资项目60个,实际到资2.2亿美元、增长2.5%,出口商品总值138.8亿元、增长4%。扎实推进海洋经济和特色农业发展。启动建设海洋生物食品园,推进祥芝、东埔、永宁渔港经济区建设,实现海洋渔业深加工产值28亿元、增长6%。建设现代休闲农业项目5个,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5个,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

(二)改革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

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福建省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为抓手,扎实推进27项重点改革任务。启动市属国企实体化改革。整合73家、资产总额300亿元左右的市属国有企业,组建并运营国投、城投、产投三大集团。出台国资管理、重点项目代建制等配套制度,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构建政府投资项目的载体和抓手。三大集团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91个、完成投资12.8亿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坚持一手抓增贷、一手抓化险,组建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设立信贷风险资金和智能产业、海洋产业2个基金,出台12个专项贷款包,为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超50亿元。坚决打击各类骗贷、逃废债行为,灵活采取“一行一策”“一企一策”“国有平台承接资产包”等方式,处置不良贷款48亿元,有力化解布料市场、闽商系、小玩皮3大担保圈债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快创新驱动步伐。推进省人才强市试点工作,出台集聚人才创新创业的措施,实施产学研对接、创业孵化等6大类23个人才工作重点项目,成功入选省级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培养创新创业团队7个,126人入选泉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名录。主动对接“泉州制造2025”,实施“科技小巨人”跃升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组织重大科技合作项目6个,培育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备案15家,新增专利792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与中国教科院合作推进五大改革项目体系,扎实抓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办学联盟合作、教育优秀人才引育等工作,教育综合改革获得国务院、省、泉州市领导批示肯定。市财政投入教育事业11.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42所,厦外石狮分校附属小学等10所学校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学位4000个;复办华侨中学高中部,引进山东271教育集团合作办学;利用公共资源改建幼儿园,投入1000万元购买普惠性幼儿园学位,惠及9729名学龄前儿童。推进公立医院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主动对接省立医院、福医大附属二院、泉州市第一医院、医生集团等优质医疗资源,深化市医院医联体建设,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市医院新院即将建成,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基于绩效考核的财政投入机制,市财政投入医疗卫生事业6.2亿元,公立医院药占比降至32%;新农合复合支付模式补偿比例提高至80%,保持全省最高。

(三)山海城联动的格局渐次拉开。

围绕保护“山”的自然生态,投资1.03亿元、实施13个项目,推进休憩点景观改造和登山步道、景区停车场、供水、安防系统建设。深入实施“四绿”工程,完成植树造林及封山育林1595亩,着力整治修复废弃石窟,持续提升宝盖山、灵秀山两大城市“绿核”生态景观。围绕海岸带开发建设,启动环湾湿地公园、红塔湾海岸公园、古浮湾生态恢复工程和沿海大通道生态廊道项目,开展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峡谷旅游路、石永二路东延伸段建设,启动共富路、锦蚶路、红塔湾旅游路等项目,不断缩短山海城时空距离。围绕完善“城”的功能,全力服务福厦高铁项目,主动对接一重、二重环湾快速路,完成学府路、宝岛路、宋塘路综合改造,打通镇中路南段、宝岛路中段等城市“断头路”,持续完善各片区、工业园区周边道路等基础设施。启动永宁古卫城、凤里八卦街、曾坑四端堂、华山古民居等“古城、古街、古村”保护整治,建成加曾寨、灵山灵峰、黄金海岸、永宁城隍庙等片区安置房。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公共自行车二期、汽车驾驶员考试场等项目,扩大路内停车收费试点,加强交通微循环管理,城市脉络更加畅通。

(四)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宜业。

注重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完善城管体制,积极破除城管重心下移、社区交叉地带、安置房物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进社区“牛皮癣”、线缆乱拉乱挂等“十个专项整治提升”,完成首批4个城市积水点改造,拆除“两违”建筑38.3万平方米。新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个,打造“百姓书房”示范阅读点10个,持续开展“书香狮城”、文化惠民剧场、广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组织评选首届“醒狮”文艺奖。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公布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5个、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人。积极参与、精心抓好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工作,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林銮渡)等遗产点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现场考评。成功协办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石狮段),顺利通过全国武术之乡复核。灵秀镇和厝仔村荣膺“全国文明村镇”,祥芝镇顺利通过复评,玉湖社区荣膺“全国文明单位”,蚶江镇入选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改善城乡居住条件。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新增重点村(社区)示范典型9个,采取措施增强10个薄弱村“造血”功能;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工作。出台沿海五镇民房建设和全市未建回批地处置政策,启动回批地置换安置房试点,配租配售各类保障性住房1.4万套,完成已建回批地、安置房办证2.2万平方米。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以中央、省环保督察为契机,着力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投入1.5亿元治理梧垵溪、厝上溪等10条河道;抓好热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挥发性有机物、印染行业定型机废气治理,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规范处置多年来积存的垃圾焚烧飞灰固化物23.5万吨。编制生活污水收集处置专项规划,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新建污水收集管网10.3公里。持续加强社会管理。注重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鸿山镇东埔三村敬老院,推动社会福利中心养老院“公建民营”,全市农村幸福院增至13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增至99个;低保、城居保、新农合、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生育关怀等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安全生产、防汛抗台、信访维稳、食品药品、道路交通等工作有序开展,“七五”普法扎实推进。在泉州市率先建立平安志愿者队伍,强化安保维稳工作,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2.3%,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5.4%,荣获全省平安县(市、区)称号。双拥、人防、统计、档案、气象、方志、侨台外事、对口帮扶、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政府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市政府集体学习制度,完善重大决策制度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着力提高政府公职人员履职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启动新行政服务中心整合搬迁工作,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两单融合”,规范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梳理公布“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试行“一窗式”审批模式,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3项。实施投资项目阶段式并联审批,实行审批否定事项备案制度。完成7件2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8件、政协提案251件,办结率100%。12345便民服务中心受理群众诉求4.5万件,回访满意率达97.6%。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效能督查、绩效管理等工作,政纪处分18人(次)。持续纠正“四风”,清理规范办公用房、公务用车,严控会议、接待、因公出国(境),“三公”经费下降近两成。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石狮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石单位、驻石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新闻界朋友和新石狮人,以及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石狮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纺织鞋服、印染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不够大,智能制造产业还未形成产业链、规模有待进一步做大,海洋渔业仍处于粗加工阶段、附加值不高;产业、城市、港口发展的融合度不高,缺乏更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财政增收压力较大;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保障力度不够,部分企业用工、融资等方面遇到困难,金融风险仍然潜在。环卫保洁、城管重心下移、创城常态化等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部分路段交通拥堵、停车矛盾、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等问题仍较突出;教育、医疗、养老、城乡基础设施等领域存在薄弱环节,优质资源的供给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不小差距。个别单位存在安逸思想,压力传导脱节,服务效率不高,推进工作的步伐还不够快;个别干部学习不够主动、视野不够开阔、担当意识不强,等等。对此,我们要直面上述的思想短板、产业短板、民生短板,认真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让全市人民感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二、2018年工作安排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围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2020年实现赶超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我省建设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最坚决、实践最生动、成果最丰硕的示范区”,吹响了实施赶超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作为全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建市以来,我市扎根实体经济,致力创新转型,通过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完备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积累了雄厚的民间资本,凝聚了强大的海内外资源,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人文生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实施,高铁时代的到来,区域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海洋经济、互联网经济方兴未艾,特别是海岸带开发全面推进、一大批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我市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十分广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要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接续奋斗,爱拼敢赢的石狮人一定能够在新时代谱写石狮发展的新篇章!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石狮建市3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泉州市各项决策部署和市七届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发展实业作为工作主线贯穿始终,以开展“实业项目落地年”活动为抓手,着力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着力防范重大风险,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福建”和“五个泉州”建设中勇担当、打头阵、走前列。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工业增加值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自营出口总值增长2%;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坚持打基础利长远 加快项目建设和改革创新步伐

精心开展“实业项目落地年”活动。围绕“五个一批”,精准谋划项目、对接项目,建立招商项目库和乡贤信息库,紧盯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争取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坚持以商引商、亲情招商,发挥高新区、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面向大型国企、民企、外企,策划到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及境外开展招商活动,新引进落地100个以上总投资或年产值超亿元的实业项目,力争在引进大项目上有新突破。实施回归工程,积极“筑巢引凤”,举办世界石狮乡亲恳亲大会,推动在外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力争引进重大“回归项目”10个以上。落实重大项目指挥部体制和挂钩领导包干负责制,完善项目招商评估决策、要素保障、协同推进和绩效激励机制,每月一调度、每季一拉练,确保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75亿元以上、技改投资120亿元以上。完善高新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灵秀创业园、宝盖科技园、宝盖鞋业工业园等园区基础设施,做好用地储备工作,大力盘活闲置厂房,促进项目快速落地投产。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紧贴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矛盾、新要求,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制定新一年的改革方案。重点围绕深化市属国企实体化改革,做好关停、空壳市属国企清理退出工作,全面完成划转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增强国企融资运营能力。完善市属国企法人治理结构,编制市属国企集团“三定”方案,赋予相对独立的人、财、物权限,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项目投资建设运营模式,运用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方式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国企改制上市,稳步提升市属国企资本证券化率。围绕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强化“政银企”协作,发挥政策性担保公司增信作用,支持金融创新,鼓励发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业务,做大供应链金融,力争为实体企业新增贷款50亿元以上。做实产业引导基金,设立科技双创基金,推动优质企业项目与基金合作对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强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联动机制,依法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坚决防控金融风险。围绕民生补短板,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采取国企代建、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建设项目委托管理和PPP合作投资等模式,推动市属国企和社会资本参与民生补短板重点领域建设。灵活采取盘活闲置公共资产、村集体资产、工业厂房等方式,统筹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用地问题。构建更加完善的民生领域人才引育体系,努力破解教师、医技人才、养老护理人员不足问题。

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激情。石狮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广大企业家勇立潮头、拼搏实干,石狮新一轮的跨越发展仍然需要企业家扎根实业、久久为功。要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支持工商联、青商会、产业联盟和各行业协会发挥优势,聚合“石狮商帮”能量,促进企业抱团发展、共同进步。实施领航工程,选树标杆企业,评选十大创新企业,推动20家企业开展行业标准认证,力争新增规上企业5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0家。实施菁英工程,开展高层战略研修班、创新大讲堂、对接考察等成长培养计划,打造一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引入高水平企业管理评价中介组织,大力推广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扶持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海外市场推广活动,搭建企业对接商机的转化机制。深化省人才强市试点,弘扬“工匠精神”,启动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评审、高层次人才积分服务,加快高校毕业生本地化进程,探索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北京等地设立离岸孵化器,推动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2.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加快建设“3+3”现代产业体系

力促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向市场细分、科技应用、企业管理、商业模式创新要效益,全力构建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模式,加快绘就时尚产业新版图。围绕提高印染行业亩产效益,开展印染企业专项整治行动,推行行业标准规范,完成印染企业联合检查、分类评价和整改验收,综合采取金融扶持、技改补助、差别化水价、排污指标增减等措施,同步推进染整集控区污水处理厂股权和运营体制改革,促进印染行业转型升级。完善扶持纺织行业转型发展政策,支持纺织企业引入高弹、经编、大提花纺织设备;鼓励布料企业紧跟市场,加强新产品研发,积极与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开展“量身定制”式供应合作,全力抢占面料中高端消费市场。发挥纺织服装产业联盟的桥梁作用,建立用工、订单、闲置厂房对接平台,整合纺织服装资源,强化品牌服务、供应链服务和外贸服务。推动服装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主动嫁接可穿戴设备,开展定制化服务和高水平加工服务。发挥数控加工整体优势,促进辅料行业向多品种、多品类工艺品加工发展。市场化运作海博会、国际时装周,打响服装服饰品牌,进一步拓展外贸市场;挖掘第18届世中运等大型活动商机,鼓励企业开拓赛事服装市场。依托“一馆一院一中心”资源优势,加强与各地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对接协作,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推动跨区域供应链合作。

壮大智能制造产业。把握集成电路、智能硬件生产和新材料应用发展趋势,加快通达智能硬件三期、氧化锆新材料、烯碳动力电池、高清光学镜头、北斗通讯导航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建设锦蚶智能家居产业园,支持发展智能家居等新兴产业。加强招商引智,积极对接各地科技孵化基地项目转化和智能制造产业转移,争取重大科技专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探索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技合作模式,新建智能生产流水线15条、示范性数字化及智能化制造车间20个,促进制造业数控化、自动化、集成化发展。

培育海洋食品产业。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海洋生物食品园开发建设,集聚一批海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集海产品冷藏、加工、研制、物流一体化的工贸基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好祥芝国家中心渔港扩建工程,争取梅林远洋渔业码头获批口岸开放。大力发展远洋捕捞、海洋生物科技开发、冷链物流,积极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海洋生物科技企业,辐射带动渔产品深加工,形成现代海洋生物产业集群。

推动市场繁荣发展。全力争取服装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启动服装城新一轮招商工作,促进服装城、轻纺城运营提升,规划建设普洛斯物流项目,扩大城市核心商圈效应。盘活辅料城、童装城、国贸大厦、凤凰商城、长福商城等资源,发挥青创城网批中心、海西电商园、富星电商园辐射作用,深化与阿里、京东、苏宁、唯品会等第三方平台合作,打造城市特色商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拉美等新兴市场的经贸交流合作,鼓励更多企业获得外贸自营出口权,大力拓展面辅料、纺织机械和海产品出口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做大做强港口物流。着力抓好石湖港5号6号泊位、锦尚作业区4号泊位、梅林码头、中油石湖油库码头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海陆空多式联运,不断拓展外贸航线。推进安通、东南冷链、卡宾狮子湾二期、高新区现代电商、华锦港区等物流项目建设,完善石材交易市场。建成石湖进口肉类口岸,加快联检场所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功能,主动承接自贸区政策辐射延伸,提高港口综合经济效益。

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整合文化旅游工作力量,组建专业管理机构,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健全游客服务中心、导览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以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为契机,梯次开发“海丝”景观遗存,抓好永宁古卫城、凤里八卦街、曾坑四端堂、华山古民居等保护整治。促进服装城、轻纺城、世茂摩天城“三城”联动,形成集游览观光、品牌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升格闽台对渡文化节暨海上泼水节,办好永宁古卫城暨城隍文化节、祥芝渔民文化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挖掘美食资源,包装策划一日游、多日游精品旅游路线,有效串联全域旅游景点。主动对接福州、厦门等地旅游产业辐射,探索建设区域协作旅游联盟。推进大青山—红塔湾文旅项目,积极引入有实力的文旅开发团队,加快建设滨海旅游带。

3.坚持全域一体发展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滨海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眼全域城市化发展,统筹开发“双城双片、一带两核多廊”,形成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的天际线、山际线、水际线,促进城市和山海自然融合。树立“城市双修”理念,加强水系修复、山体保护和绿化景观提升,推进城市原真性保护、微扰动改造和整体风貌塑造。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启动14个单元控规编制,开展低效用地整治,加快清理闲置土地、处置未建回批地,推动解决联邦商业城等历史遗留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做好港后区域的项目招商、服务配套,加快高铁泉州南站配套TOD项目综合开发策划,完善区域交通衔接。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一手控房价一手增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围绕海岸带开发建设,策划实施8个、总投资14.5亿元的项目,推进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共富路、锦蚶路、红塔湾旅游路、锦江外线、锦尚外线等道路建设。加强区域互联互通,重点推进二重环湾快速路、龙石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完善镇中路中段周边路网,打通回兴路、金相路等“断头路”。开展雨污管网错接漏接和雨污分流改造,强化河道截污清淤,提升全域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加快建设城市应急水源,推进二次供水及配套设备、设施、管网建设,改造老旧管网,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水平。推进水头排洪枢纽工程等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快入海河道和城市易涝点治理,提升城市防洪安全保障能力。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打造节点、成片提升、连接成线”的思路,支持沿海五镇完善镇区基础设施,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村镇,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落实沿海五镇民房建设政策,加快农村石结构危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安排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实施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收入的发展项目,帮助10个薄弱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十大工程”,倡导移风易俗,推动公益性墓园建设。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护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支持发展设施农业、现代休闲农业,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创城常态化机制,持续开展“十大文明新风”行动和“十个专项整治提升”活动,重点抓好架空管线、农贸市场周边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环卫体制改革,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城市管养市场化作业模式。建设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促进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相融合。整治提升20个老旧住宅小区的周边环境和市政配套设施,积极培育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着力破解老旧小区、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缺位问题。开展餐厨垃圾处理试点,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工作。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实施公交体制改革,更新电动新能源公交车95部,构建更加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整合停车资源,抓好长福智能立体停车场、钞坑农贸市场停车场综合体等停车设施建设,促进路面停车收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着力解决“停车难、乱停车”问题。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

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扩充学前教育,新建7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前学位3570个,推进普惠性幼儿园“降费扩面”。做优义务教育,新建第七实小、改扩建蚶江中学、石狮三中和实小、大仑、五星、新湖等小学;继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强校扶弱校、合作办学等改革,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做强高中教育,实施新高考“选课走班”改革,支持厦外石狮分校品牌高中建设,推进石光、一中等完中校达标复查。做精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推动闽南理工学院开展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支持纺织服装学院、海洋学院引入高端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建设创新型高校。鼓励发展特殊教育、终身教育,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推广学校“四点半”服务。实施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千人计划”,继续推进“三名”工程,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开展优质学校评选活动,形成内涵式发展竞争态势。

建设公平可及的“健康石狮”。完成市医院新院搬迁,启动建设中医院,改扩建妇幼保健院和凤里、灵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9个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点。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办医,积极引进高端、连锁医疗机构。继续推进与医生集团、医院管理公司合作,建设医学远程会诊视频中心和医学专家库,试行医学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新建1个泉州市级重点专科。完善医联体、医共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全域分级诊疗平台和急救指挥平台,提升危急重症救治水平。加强慢性病、传染病防控工作,关注心理健康,大力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巩固计生新国优创建成果,整合妇幼保健和计生服务资源,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构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运营市社会福利中心养老院,推进祥芝居士林、锦尚镇、永宁镇港边村、鸿山镇东一村等镇村敬老院、幸福院和凤里、湖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新增养老床位400张。培育老年康护型养老机构,创新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推进医养深度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扶持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探索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业化运营。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巩固发展老年教育,改扩建老年人体育活动场所7个。

着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深入挖掘、整理“海丝”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办好第五届中华灯谜文化节,出版第二轮《石狮市志》,讲好石狮故事,传播石狮声音,展现城市之美、人文之美。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影视剧组来我市拍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改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3个,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提倡全民阅读,新建5个“百姓书房”,让读书的快乐弥散到石狮各个角落。继续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培育发展体育服务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抓好村(社区)换届,支持村级办公场所建设。启用社会工作促进中心,持续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扩大“三社联动”试点,培育一批提供调解、助困等服务的社会组织。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救急难工作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道路和水上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抓好“三无”船舶和渔港渔船管理,强化台风、地震等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做好粮食储备工作,保障市场供给。深化平安石狮建设,完善立体化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大力实施“七五”普法,扎实做好信访、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工作。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对接落实国防和军队改革任务,加强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认真组织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改革,全面加强人防、档案、残疾人、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

5.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落实更加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石狮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注重推进绿色发展,用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高颜值”。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以及排污权、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制度。加强环保法治宣传,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从严执行生态环境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支持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体制改革,建立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机制,健全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环保违法行为。

开展更大力度的环境污染防治。全面落实中央环保督查整改要求,实施27个环保项目、完成投资6亿元以上。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和印染集控区循环化改造,完成清洁生产企业审核4家,开展重点节能技改项目10个。严格落实“河长制”,系统推进梧垵溪、厝上溪、西岑溪等23个、年度计划投资2.7亿元的跨境流域、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水系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快高新区、永宁、中心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大堡、伍堡、锦尚集控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新建污水收集管网10公里以上。实施永宁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冲沟工程、塘园溪补水工程,进一步扩大内沟河、小流域引水补水工程覆盖面。推进重点行业氮氧化物减排,重拳治理臭氧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让群众享有更多蓝天。组织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行农用地、建设用地分类管理,提升垃圾焚烧飞灰固化物处理能力,严防畜禽养殖、建筑饰面石材加工“回潮”。

实施更高水平的生态保护修复。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加快废弃石窟生态治理和利用,大力推进宝盖山生态公园、灵秀山森林公园、环湾湿地公园、红塔湾海岸公园、风炉山公园和沿海大通道生态廊道建设,着力提升高速公路互通口等城市重要门户廊道绿化景观,促进山、水、林、田等生态要素有序融合,形成全域生态连绵带。深化“四绿”工程,启动新一轮城乡绿化行动,完成绿化造林2000亩,积极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清理整顿违规养殖,推进“退养还湿”,合理开发和保护岸线、海湾等资源。

6.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加快提升政府公职人员服务水准

思想站位要有新高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学习研究和思考,增强狠抓落实的本领。坚决贯彻市委决策部署,充分调动政府公职人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既要正视问题,又要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厦漳泉同城化进程,深入研究高铁经济、港口经济,用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审视石狮的发展;既要问题导向,又要目标导向,围绕跨越发展,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既要统筹兼顾,又要重点突破,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既要依法依规,又要积极作为,努力把“蓝图”变成“路线图”,把“路线图”变成“施工图”。

行政效率要有新提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要提高供给效率、加快工作节奏,对标新加坡一流的办事和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推行自助审批、网上办理,打造功能全、服务优、人性化的智慧政务大厅。建设政府“智库”,加强土地、科技、人才、信息、金融等要素保障,加快安置房、已建回批地、工业厂房、商品房办证速度,推进新一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提升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抓好政府债务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广“7S”管理模式,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抓铁有痕的干劲,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从严治政要有新成效。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通报情况、征求意见,提高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质量。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广泛接受新闻舆论和群众监督,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加强各有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推进政务公开,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持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抓好巡视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廉洁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聚力新石狮,走进新时代。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更加务实高效地推进“创新转型、实业强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滨海城市”发展战略,奋力谱写新时代石狮发展更加美好的篇章!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