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夫 推进精准扶贫
泉州网12月23日讯 (记者 许雅玲)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今年市两会,台盟泉州市委提交《关于创新我市精准扶贫长效化、常态化的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督办。一年来,各经办单位以“绣花”功夫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走出一条有效的脱贫攻坚之路。
提案再现
创新举措 完善制度保障
“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授人以渔’。”台盟泉州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唯有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才能确保目标如期实现。因此,泉州市不仅要注重对扶贫对象的后续跟踪,还要对精准扶贫的效果进行合理审核、评估和监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提案建议,要运用法制思维和法治方式,筑牢泉州市精准扶贫的法治屏障;要引入第三方力量和构建参与式信息共享平台;要用“互联网+大数据”提高泉州市扶贫精度;要开展产业扶贫,推动泉州市扶贫方式转变;要创新理念,融入农业多功能和农民职业化理念。
部门办理
建立机制 转变扶贫方式
针对“运用法制思维和法治方式,筑牢泉州市精准扶贫的法治屏障”的建议,全市检察机关开展集中整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活动。立案侦查粮食专项补贴、农业温室大棚补贴、市重点工程项目等涉农惠农领域贪贿案件19件30人,依法严惩因玩忽职守、怠于履职导致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假冒领、挥霍浪费的渎职侵权案件8件12人。
针对“引入第三方力量和构建参与式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议,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全市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中,8个民主党派市委都推荐本党派专家学者参加调研检查活动,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以及扶贫政策措施执行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对各县(市、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市经信委将“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精准扶贫”建设列入“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农村电商公共平台,进一步完善电商扶贫机制,形成线上线下的“互联网+扶贫”模式。
市扶贫办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思路,依托各地区资源禀赋,探索出“区域特色产业+”“农业经营主体+”“电商+”等三种产业模式,既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又有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造血”式扶贫。
此外,泉州市各级人社部门依托市、县两级公共就业中心和各级职业培训机构,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人次贫困对象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力争五年内让每户贫困家庭都有1个以上的劳动力,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掌握1—2项使用技术,增强就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