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二代”林锦轮:24岁时成最年轻全国种粮大户

晋江新闻网

晋江新闻网12月22日讯 才下案头,就上地头。毕业仅3年、时年24周岁,林锦轮就成为最年轻的“全国种粮大户”。刚到而立之年,他已种粮8年。不同于父辈,他手里用的农具是插秧机,是收割机,是无人机;有异于同辈,他心里装的是两千亩水稻,是成为最好的农民。在一个年轻人涌向城市的年代,他选择逆流而上,为明天耕种。

“80后”子承父业

大学毕业回家种田

今年30岁的林锦轮是晋江陈埭镇洋埭村人,2009年从厦门南洋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后,放弃了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回到父母经营的农场里干起了农活。

初次见到林锦轮,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小伙子给人很低调的感觉。高高瘦瘦、发型利落、一身简洁的黑色衣裤,整个人透出一股朴实和内敛。

说起为何会选择返乡当农民,林锦轮笑说:“当时家里的农场正在扩大规模,人手紧缺,我就回来帮忙。没想到,这一干,就离不开了。”接下接力棒后,林锦轮利用自己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机械程度和生产效益,毕业仅3年、时年24周岁的林锦轮就成为最年轻的“全国种粮大户”。回乡8年来,林锦轮父子的种植规模从1000多亩扩大到2200多亩,农业机械化程度从80%提高到90%以上,年产稻谷200多万斤。其中,晋江基地连续6年被评为晋江市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从小就喜欢行走在农田的感觉。”从初中开始,每到假期,林锦轮都会跟着父亲穿梭在水稻田间。这片农田,留下了他儿时的足迹,承载了许多田园耕作梦想。毕业后,重回倍感亲切的田野,他开始真正拥抱和热爱这片土地,并在这里一步步实现心中的田园之梦。

不盲目追求高产

尝试做“精品农业”

以往,人们对于农民的印象就是起早贪黑、传统式耕作;而越来越多的林锦轮们,以亲身经历“颠覆”了这个传统印象,让大家知道,年轻人也可以把种田这事做得很好很创新。

高产一直是每个农民心中的目标,然而,林锦轮却清醒地认识到,不能一味地盲目追求高产。如今,农作物种植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利润空间,成了林锦轮这两年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从去年开始,林锦轮开始尝试往“精品农业”发展,试验新技术、新品种,并按无公害生产标准生产,将优质稻谷进行加工和销售,边实践边探索,试图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如果不转型、不创新,农业只会越来越难做。”正是对未来清晰明确的规划,使得林锦轮善于学习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积极承担上级农业部门试验示范项目,乐于和同行交流学习创新理念和做法,在全市种粮行业起到了良好的生产示范带动作用,塑造了鲜明的新型职业农民形象。

“只要有地

我就会一直种下去”

时隔8年,当初放弃城市繁华、选择平淡农村的林锦轮可曾后悔过?

“放弃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家务农,面对同学、朋友的不理解、不支持,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林锦轮坦言,一开始接手惠安的农场,有近80%的抛荒地,他不得不面对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加上看到大学同学在城市工作得风生水起,那时,他也曾动摇过。

“我觉得是自己身上坚持和吃苦的精神推着我不断往前走。”林锦轮认为,无论是做农业,还是其他创业,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还要有一颗坚持的决心。而这么多年通过努力在农业上取得的累累硕果,也让他收获了许多肯定和满满成就感。“只要有地,我就会一直种下去。”林锦轮的眼神里闪烁着坚定。

针对当前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热潮,林锦轮用亲身经历告诉那些身怀梦想的年轻人——成功和梦想之间,往往只是一颗决心的距离,只要肯坚持肯吃苦,就一定会有收获。

人物名片

林锦轮,1988年4月出生,毕业于厦门南洋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后返乡经营父亲的中和农场。先行先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承担省级工厂化集中育秧项目和泉州市农业局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项目。 2012年获得“全国种粮大户”荣誉称号,2014年取得农民技师资格,同年获得团省委“乡村好青年”称号。2016年获得中央电视台农业影视中心颁发的“2016年度三农人物”称号。

(记者_沈茜 董严军 文图)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