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出台《福建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在全省范围内加速推进医联体建设。记者从省卫计委获悉,截至今年10月30日,福建省构建各级各类医疗联合体302个,其中医疗集团21个,医疗共同体9个、专科联盟13个、远程医疗协作网23个,全省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均已参与医联体建设。
医联体建设,在于通过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连续、省钱且优质的医疗服务。此次《实施方案》提出两个目标任务:
第一,今年内,全省所有的三级公立医院都会建医联体。同时,全省每个设区市都至少有一个县(市、区)试点县域紧密型医疗共同体(简称医共体),三明市全面开展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动厦门市公立医院发展管理中心进入实质性运作,加快组建省属医院管理中心;
第二,2020年,全省所有的二级公立医院和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而且,原则上全省所有县(市、区)都要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为了实现目标任务,福建省对医联体的组织模式做了特别梳理,探索“两个类别、三种模式”的医联体组织模式,即紧密型和非紧密型两个类别,城市紧密型医疗集团、县域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和非紧密型医疗协作联合体三种模式。
这么梳理,是为了建设最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医联体。据介绍,城市紧密型医疗集团主要分两种:一是省属医疗集团按照管办分开原则,由省属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牵头,采取横向联合的形式组建。二是市级医疗集团由设区市医管委牵头,采取“院办院管”的形式统筹安排市区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
县域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则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打破横向和纵向行政区域壁垒,以医保打包支付为主要利益纽带,实行内部人、财、物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非紧密型医疗协作联合体主要有省市县医联体、医疗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等三种模式,主要建立人才共享、技术支持、分工协作等合作关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医疗资源下沉。
为了确保医联体建设稳步推进,福建省还明确了6项配套政策:
一是促进人力资源均衡下沉。
主要制定鼓励上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到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具体激励政策,包括薪酬、职称晋升等等。
二是建立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
将医联体各项发展建设指标,纳入医联体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与财政补助资金、院长年薪、医院绩效等挂钩。
三是强化信息化支撑。
统筹开发支撑医联体内的医院运营管理、医疗协同服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实现医联体内信息互联互通,到2020年,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到80%以上的县(市、区)。
四是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
对于紧密型医联体医保采取打包支付,实行“统一预算、总额预付、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机制,结余留用的医保资金纳入医疗服务性收入。强化医保政策调节,推行按病种收付费改革,简化医联体内医保转诊、报销程序等。
五是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支持医联体内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药事服务中心等,建立内部统一的药械采购机制等。
六是健全医联体内财务管理制度。
非紧密型医联体可采取自愿协商的原则,建立医疗机构间相互购买服务结算等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等。
另外,福建省还将建立医联体效果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方法,以强基层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防止大医院垄断资源、“跑马圈地”“虹吸”基层资源、挤压社会办医空间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