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向海而歌” 泉州用艺术搭建海丝文化交流平台

新华社

刺桐“向海而歌”——

泉州用艺术搭建海丝文化交流平台

核心提示

波涛滚滚,巨轮扬帆。随着演出《向大海》中清远的号角声响起,由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泉州拉开了帷幕。

刺桐“向海而歌” 泉州用艺术搭建海丝文化交流平台

千年前,泉州以九日山上盛大的祈风仪式,为千百艘大小商船壮行,目送点点帆影走向世界。

今天,这一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再度敞开怀抱,为沿线国家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来自31个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位来宾10日至15日齐聚“刺桐城”,用艺术让历史与现实又一次激情碰撞。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再次起航!

昔日“东方第一大港”再迎八方来客

宋元时期的泉州曾是东方第一大港,装载着无数茶叶、陶瓷和丝绸的轮船从这里起航,驶向遥远的国度。

又有无数商船划破茫茫晨霭,为这座城市带来古老的香料和宝石,也带来了它的精神图腾——刺桐花。

而今刺桐花开,恰逢客来,“刺桐城”因这场盛事再次成为焦点。

南音袅袅传来,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带来了以南音和梨园戏为主轴的音乐剧《九歌·意象》。“这部跨界音乐剧以屈原的诗歌为蓝本,表达了新加坡艺术界对中国伟大诗人的致敬。”湘灵音乐社艺术总监林少凌说,这是《九歌·意象》首次出国演出,第一站就选择在南音的故乡泉州交流,通过海丝艺术节这一平台接受海内外弦友的检阅。

据泉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陈铁晗介绍,本届海丝艺术节包含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等核心项目10个以及各县市联动项目61个,丰富的中外节目让观众一饱眼福。

“感谢艺术节为世界各国了解东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为东西方文化深度交流搭建了友谊之桥。”在观看了国际木偶节的表演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秘书长伊黛娅·奥泰古伊如是说。

万千非遗瑰宝一展海丝神韵

海丝之路纵横两千多年,绵延七千多里,沿线无数非遗瑰宝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辉。

本次艺术节以“一条海上丝路 万千非遗瑰宝”为主题,在泉州府文庙展出了来自国内23个省份及越南、尼泊尔、突尼斯等国家的117项非遗珍宝。

古老神秘的华县皮影、巧夺天工的稷山螺钿漆器髹饰、光彩四溢的突尼斯珊瑚饰品……每件非遗作品都让人赏心悦目。

土耳其湿拓画艺术家艾新·赛金在现场展示了美轮美奂的绘画技艺,还热情地邀请观众一起体验:在水面上轻敲上颜料,小心地勾勒出图案,再取一张纸覆在水上,就能将水中画完全拓染在纸上,整个过程神奇而美妙。

“湿拓画非常古老,在我们国家也一度濒临失传,感谢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让我能来到泉州向中国观众展示这项技艺,同时也能和来自不同国家的非遗艺术家们一起交流学习。”艾新·赛金说。

在海丝商贸上颇受欢迎的德化白瓷此次也集中亮相。釉色乳白如凝脂,雕工细腻且逼真,观众啧啧称奇。此次展出的白瓷均为代表了现代德化瓷烧制技艺高水平的传承人的作品。

“虽然《清明上河图》上的图画没有传到西方,但是通过瓷器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比《清明上河图》还要丰富的中国人物质与精神的百科全书。”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说,要看到艺术的创造在文化中的价值和作用,它能促进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进而植根于人心,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全球信息碰撞交汇交融的时代,更有理由高高扬起海上丝绸之路的艺术风帆。

千年海丝之路搭建文化交流新桥梁

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泉州正“向海而歌”,以艺术之名搭起一座文化共享的新桥梁。

针对未来如何推进海丝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传播,11日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多名艺术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经济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文化是贯通‘一带一路’血脉的重中之重。”参加论坛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委托中外作曲家创作南音交响,在新海丝语境下的交响乐领域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成果。

法国作曲家迪迪埃·马洛安尼认为,通过音乐和艺术的方式,将增进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心灵沟通。“音乐能跨越地域,直指人们的内心。我相信它比人类传播的脚步更快。”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泉州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获批永久落户于此,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中心”在这里诞生,泉州也被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无数的光荣与梦想,将在这座古老的港口再度起航。

“相信借此契机能够促进沿线国家文化领域的思想交流和观念创新,为推动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说,对于泉州而言,盛会是一次聚首,更是一次新的出发。

(新华社福州12月13日电)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