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城集聚发展策略座谈会召开 专家共话新城集聚

泉州晚报

围绕建设海湾型现代化城市 泉州新城集聚发展策略座谈会召开

专家齐聚泉州湾 共话新城集聚

环湾向湾核心圈 多组团齐头并进

核心提示

近年来,在大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和海丝重要门户城市的进程中,泉州98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已经拉开,环湾、向湾、同城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海丝新城集聚的战略部署下,以城东和东海为核心的海丝新城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十九大“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新部署、新要求”和“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精神指导下,刚刚召开的中共泉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以全面推进城市“双修”试点、举办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等为契机,加快环湾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改善,更广泛惠及人民群众。这意味着,全力推动聚焦环湾、集聚海丝新城建设面临新的时代机遇。

然而,泉州新城下一步怎么建?建的步骤怎么安排?建的重点区域在哪里?这是不少市民关注的问题。为了规划建设出更生态、更活力的泉州新城,12月4日,泉州市海丝新城建设工作协调组联合《城乡规划》杂志社召开泉州新城集聚发展策略座谈会,邀请国内著名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学者共同“把脉”新城发展。专家们经过前期认真研究、现场踏勘泉州山线水线及多个组团,围绕主题大讨论,集思广益,积极为海丝新城发展问诊把脉、建言献策,给出了许多高瞻远瞩的专业规划建议。 □记者 储晓莉 张晓明 文/图

国内著名规划建设专家实地踏勘水线项目

开座谈 国内权威专家“把脉”献计

三个层面 推动新城发展

唐凯(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

“活”“散”是唐凯对泉州的总体印象。“活”指的是泉州是一个相当有活力的城市,民营经济活跃;“散”则是多组团发展缺乏核心统领。在唐凯看来,新城应从三个层面来发展。一是追求整体性,各组团间要有“一盘棋”的意识,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同时要统筹安排和考虑,统筹各组团的规划建设各环节,建立管理、建设、产业系统体系,针对做强核心进行整合。二是追求宜居性,深度挖掘泉州的资源,将生态格局向城市公共空间注入,形成体系,挖掘传统文化和乡愁,将这些资源有机串联。三是追求生长性,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过程也伴随着城市发展,两者共同发展至关重要。现阶段的泉州要特别注重空间环境的改造提升,营造氛围,形成有辐射带动的核心,注入高端服务。

掌指结构 加快新城集聚

陈秉钊(《城乡规划》杂志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

“就产业而言,低端会分散,高端必聚集”。在陈秉钊看来,由于泉州传统产业相对较低端,因此形成了较分散的城市发展格局,而随着泉州产业不断增强做大,必然走向集聚,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建设一个强中心,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怎么集聚,怎么建设好强中心?陈秉钊分析,泉州是环湾滨水地带,这是优势条件,结合这个优势,他提出了“掌指结构”的思路。在泉州现状基础上梳理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结构,这就是掌指结构。以泉州湾为掌心,其他组团为指头,指头围绕掌心形成合力发展,同时让每个已形成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城市功能的组团发挥出平衡作用,逐步引导城市朝着合理的城市结构去演化,建设强中心。

捕捉文化灵魂 提升文化软实力

朱顺龙(复旦大学文博系副主任、教授,复北智库首席研究员)

朱顺龙认为,泉州未来城市的影响力离不开文化元素。“进入新时代,泉州怎样发挥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提高国内外的影响力,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灵魂的捕捉,传承好文脉,并融入新城发展中。”他提出,今后泉州应对地方资源进行调研和梳理,充分挖掘海丝文化、闽南文化,找一些重要领域、重要节点策划项目,提升城市气质和文化软实力。

明确建设目标 引领新城发展

唐亚林(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海丝新城的建设目标应该走向一个高地,做实两个定位,一个是山水人文之城,一个是健康生态之都。”唐亚林认为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城市群时代,需要有一个有效整体的规划来引领城市发展。泉州海丝新城要坚持立意要高、方案要实、效果要明三个原则,不能就新城看新城,而应站在更高的站位来分层次思考;同时,要充分考虑好新城人口从哪来、产业资金从哪来以及产业未来发展在哪里等问题;要制定建设远景目标,并分解制定每年的建设计划。

湾区的未来应该有生态、人文与创新

施海涛(《城乡规划》杂志编委会秘书长、复旦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泉州湾区是泉州市未来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已经是大家普遍的共识。就湾区未来的发展,施海涛首先谈了泉州湾区的定位。“泉州湾区定位包含两个层面的认识,一是城市功能定位,另一个是城市形象定位。功能定位要准确把握城市未来战略性、发展性的方向,湾区的功能定位应该更加生态一点,更加人文一点,更加科技一点。形象定位是泉州最直接的城市名片,需要让外地来的人一下子体会到城市的感受。泉州民营经济发达,加之优良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岸线空间,首先应让人感受到活力、包容和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过来旅游、休闲和生活。”

施海涛还从城市设计角度,谈了湾区要关注的重点。一是要引导城市自然、优美的轮廓,泉州湾区空间条件得天独厚,山、水、城、田,控制引导城市自然、优美的轮廓线至关重要;二是要重视城市节点,要珍惜湾区宝贵资源,建设文化项目、开放空间,创建泉州湾区的新地标。

他还建议泉州要有规划的梳理和整合的理念,找出最核心的东西,明确打造未来整个湾区的核心在哪里。此外,要把握泉州的城市特色,怎样深挖泉州文化积淀,传承文化脉络,展现包容性格,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系统性地保护生态

金云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副主任、教授)

“要系统性地保护好生态。”金云峰重点关注了保护新城的生态,他指出,泉州已经有很好的保护生态意识,还需建立系统性。他建议要关注人的生活,将生态和休闲注入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绿地系统的规划和休闲方面的规划,探索将公共开放空间系统有机结合。

“城”意建言 共话新城

“‘城’意建言”专题互动渠道开通,征集新城集聚建设金点子

本报讯 (记者黄嘉琳)在时代的机遇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海丝新城集聚的战略部署犹如一幅唯美的画卷徐徐展开,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地域优势背景下,充满着无限的可能。而与机遇并存的,就是挑战。海丝新城的集聚部署中,也面临着诸多难题。

“如何建设城市强中心,聚集人气,加快集聚发展?”

“如何发挥我市良好的山水格局,串联资源,打造生态连绵带?”

“新城汇聚了泉州湾区的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如何进一步展示挖掘,提升新城的品质和独特性?”

“构建一体化的湾区大交通中,已经存在的交通拥堵节点和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和规划?”

“借着2020年承办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契机,如何安排建设时序,提升城市形象,展示海丝文化?”

……

这是每一个泉州人的新城,也是这个城市未来最具活力的滨海新区。新城的集聚建设需要您的建言献策。我为海丝新城建设添砖加瓦,围绕“新城集聚”的发展战略和所面临的问题,我们特别在本报和泉州通客户端开通“‘城’意建言”专题活动,征集新城建设金点子。如果您有关于新城建设的好建议、好想法,欢迎登录泉州通APP“城意建言”页面,上传您的“金点子”进行互动,我们将收集市民的建议汇总到相关部门,并从中评选出20个“最佳新城建设金点子”,每人奖励价值199元中国电信上网卡。

新城集聚建设发展,关系你我他。“城”意建言,我们一起共画海丝新城发展美丽蓝图,期待您的参与。

大讨论 针对策略落地交流

12月5日上午,新城办还邀请了国内多家知名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相关区(市)、市直部门再次召开讨论会,结合泉州实际,有针对性地对专家、学者们的建言献策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

从交通、生态景观、文化旅游、强化中心四方面着手

林劲松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

林劲松提出,应激活新城发展动力,并提了四方面的建议。

一是建设双快交通网络,支持引导新城发展。环湾核心区重点打造“中环路+两重环湾”的快速交通干道系统,强化环湾各区域联系,同时调动县市区的力量加强“向湾快速通道”建设,尤其是南翼新城、北翼新城、南安联系新城的快速通道。打造快速公共交通系统,近期可针对性的打造高品质公交走廊。

二是梳理山水生态网络,形成城市建设亮点。利用泉州的山体、河流、滨海、林地等空间,建设“山、江、海、城”相互融合的美丽泉州。他建议,打造“一核五轴”环湾景观带。第一条轴,建设连接城市的出入口,重点推进山线工程建设,从清源山连接至观音山,将山体景观引入城市;第二条轴,提升晋江沿岸绿地公园,打造连续滨江绿化带;第三条轴,控制和保护洛阳江沿岸湿地公园,提升滨江景观;第四条轴,高效利用崇武至秀涂优美的海岸带,提升海岸带休闲旅游的价值和吸引力;第五条轴是推动石湖码头至东海沿线公园建设和景观提升。结合五条轴线建设成为城市绿心,构建山-江-海连续的生态景观体系。

三是构建文化旅游网络,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建议深度挖掘海丝、民俗、闽南文化,如法石历史街区、(虫+寻)埔民俗村、洛阳桥等节点旅游价值的开发。加大生态景观资源的利用,如洛阳江红树林湿地公园、石狮生态湿地公园等公园建设。同时,加快滨海星级酒店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最美海岸带业态。

四是强化城市中心建设,提升环湾综合服务职能。以行政中心为基础,推动会展业、金融业发展,强化环湾、向湾发展凝聚力。环百崎湖片区生态环境好,建议打造高校园区。还可考虑将德化陶瓷、安溪茶叶、惠安石雕等产业的设计、研发机构往新城集聚,形成高端人才汇聚场所。

循规律、明策略、强抓手

黄昭雄(上海千年城市规划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监、博士)

“建设海丝新城是提升泉州城市地位的战略选择,是实现泉州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泉州空间格局转变的重大举措。”黄昭雄认为,建设海丝新城是泉州城市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选择,要借鉴国际经验,立足区域和城市发展、尊重新城发展规律,他为新城的发展提出了“明策略,强抓手”的建议。

在策略方面,可以从四方面考虑。一是一体化策略,首先是交通一体化,分析交通的承载能力,内外交通怎么分流、片区之间怎么串联,明确新城交通发展的模式;其次是统筹基础设施;再是深入分析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二是集聚发展策略,环湾区的各个功能应有所区分,要特别重视低成本优势对区域创新经济的支撑,立足于各个板块的特点,引导各种服务业和设施向湾集聚。三是特色发展策略,要充分挖掘山水人文资源,充分利用不同的资源条件,区分面向区域的旅游资源和面向本地居民的社区资源。四是空间分层策略,西区的民营经济发达,可以重点引导“大创新”;中区的历史文化要素聚集,可以鼓励做“大文化”;东区的内部水系发达,可以鼓励“大生态”或者“大休闲”。

在抓手方面,一是要发展评估与规划编制,先做评估,再做规划,建议从交通、生态、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等方面做评估。二是要制定行动计划和项目策划。在目标定位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要求,把环境打造好,把产业聚集进来,把社区营造起来,梳理出大工程、大项目,然后再分解给各个部门和各个区县,新区建设就会更加有序。一个区域的成功实际上是有很多小区域的成功来构成,要重视标杆性项目的策划和导入引爆。三是要有动态的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建立动态规划和联席机制,既通过规划来引导发展,又允许有一个动态调整。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各个区县的发展诉求基础上,搭建好一个架构,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

城市双修 塑造“显山、亲水、见海丝”的新城生活

杨玲(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总院副总规划师)

杨玲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城市双修。在她看来,新城“城市双修”是系统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升级、实现泉州“海丝”气质的重要抓手。要发挥海丝新城山、江、海连续的“蓝绿”生态格局优势,营造“望得见青山、触得到碧水、看得到海丝名片”的魅力海丝新城。

在生态修复上,以“通山达海”生态廊道和“社区织绿”的城市绿道共同推进,以山线、水线、城线为抓手,串联城市生态山体、江海岸线、城市公园和生活社区,塑造3分钟进入城市绿道、5分钟连接城市绿地、15分钟进入生态绿地的新城绿地休闲网络,塑造“山水入城”的海丝新城健康宜居新生活。

在交通网络上,推行“环湾快速通道”的快速交通网和“完善街道”的支路网络双轮推进。环湾快速通道快捷联系东海、城东、洛阳、晋江、蚶江、百埼湖等环湾功能片区,建立20分钟湾区优质生活圈;城市支路网建设上关注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和城市慢行通道问题,优化支路道路断面和路权分配,塑造人性化、有活力的“完善街道”。

综合考量整体规划和项目实施

李艳梅(盛裕咨询私人有限公司规划总监)

“规划既要有完整性、系统性,也要重视项目落地的具体设计。”对于海丝新城重点项目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李艳梅提出了点线面的方法:“面就是从整个泉州的角度去考虑,线就是泉州最重要的环湾线,以及重要的山水绿廊。点就是近期适合并可以落地的项目。换言之,就是从整体规划到项目实施的综合考量。”她建议,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上世纪60年代制定的城市结构基本上一直延续至今,每5年、10年的重新审议与修编,旨在完善与提升,而非彻底改换,因此城市发展下一步的落脚点也非常清晰,这能够增强投资者与公众的信心。

李艳梅还关注了城市形象的提升,她认为地域文化与视觉廊道是影响人对城市感知的重要因素。海丝新城可从发掘海丝文化廊道,强化山、海视觉廊道,修复景观生态廊道等几方面展开。在这方面,泉州和新加坡有共通之处,都具备环湾发展城市标志性形象的优势。新加坡的滨海湾水面虽然相对较小,却通过精心设计的商业、文化、休闲和CBD拓展区,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城市风景而成为新加坡的名片。而晋江与洛阳江交汇处宽阔的泉州湾,既拥有面湾靠山的自然环境优势,又拥有极具后发潜力的待开发腹地,如果能再融入泉州独有的海丝与多元文化,就能塑造出具鲜明泉州特色的环湾区,在全球化语境中独树一帜,让居民拥有更强烈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