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一修行 80后漳州姑娘杨龙梅醉心唐卡(图)

漳州新闻网

12月8日至11日,为期4天的杨龙梅唐卡画作展在市区漳州文化城鸿文阁举行,吸引众多书画、宗教爱好者前来参观。昨日,笔者走进展厅,在精美唐卡画作前,一位年轻的女子在向观众介绍作品,并回答提问,她就是醉心唐卡艺术创作11年的画师杨龙梅。

带着好奇,笔者采访了这位80后汉族唐卡女画师。“和唐卡的邂逅,也许是命中注定。”杨龙梅的外婆和妈妈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从小耳濡目染的她对佛教艺术特别感兴趣。小学三年级时,龙梅开始学素描,偶尔临摹些观音画像。2006年备战高考时,她在书店发现了一本藏传佛教书籍,第一次知道有唐卡这样的佛教艺术。从此,她就开始关注唐卡。次年,她在杭州读大学,闲暇时在一间卖藏传佛教品的小店,认识了店长,经他介绍,得以拜一个尼泊尔画师为师,从零起步学习唐卡,并另外拜师学习工笔白描。

学徒生活并非龙梅原先想像的那么简单。刚开始,师傅只是让她当小工,磨画布、磨颜料和黄金,甚至打扫画室。当时她有种强烈的无奈感,我是来学画的,怎么变成了钟点工。后来师傅对她说,这是在磨练心性,让她能沉下心来。师傅让她先学习《造像度量经》,因为度量经是唐卡至今必须严格遵循的唯一造像标准,佛菩萨各部位都有严格的尺度,不能擅自更改,不像汉地的佛像可以根据艺术家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所以前期的学习十分严谨,打格子、小心地计算度量,还要熟悉佛与菩萨的历史背景,掌握人物与背景图案的布局比例。这些,都磨练了龙梅浮躁的内心。由于有美术素描基础,度量经龙梅学习了3年左右。期间,她每天都宅在屋里,学习、练习13个小时以上。

绘制唐卡前要先制作画布。做好画框,大小根据所需要绘制的唐卡大小来决定,然后把白色棉布紧缝在画框上,这是一件技术性极强的劳动。把画布绷紧后,用自制的胶和石膏粉对其浆制,按先胶水后浆水的程序涂抹画布的正反面,然后在画布下置一块光滑的木板,用一只倒扣的小碗反复打磨,画布正面上浆打磨完后,马上晒干,再上另一面。如此反复五六次,才能完成上浆程序。上浆完成后打磨,先在画布位置洒上一层水,用扁石头进行打磨,也是正反两面进行,晒干后,再用倒扣的小碗进行干磨,直至布面光洁。

接下来是绘制草图,必须严格按照之前学习的《造像度量经》进行操作,然后上色。上色、着色、晕染是唐卡画师的关键技术之一,一般着色三次以上才能完成。上色时首先给天空、大地上色,再依次给服饰、肌肤、云朵、花木等上色,一不能错,二不能混。晕染时得用舌头润笔,这就意味着画师要不停地吃矿石颜料,真的是用生命在作画。开始时,龙梅心里有点打鼓,可为了绘制精美的唐卡,就豁出去了。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颜料是从矿物、植物和纯金、银中提取加工而成,有的唐卡甚至还用各类珠宝研成粉末来绘制。”龙梅指着她绘制的《西方极乐世界图》说,“这幅画中的佛像就是用很细小的珍珠串成的,这件作品用时一年才完成。”唐卡绘制对工具材料有很高的要求,仅材料就要准备一个星期,每种矿石颜料都要放在钵里细细研磨,纯度98和74的黄金金箔更是要徒手研磨,还要熬制调制颜料的木胶,这样唐卡的颜色才能历经百年而历久弥新。

一幅唐卡的成败,往往取决于眉眼开得是否成功。开眉眼,包括画眼睛、嘴唇、鼻孔、手足指甲等。开眼要选择良辰吉日,等到画师的身体清爽时,才可开眼,之前还要静心斋戒、沐浴、燃香、礼佛。开好眉眼意味着一幅唐卡竣工。龙梅画的第一幅唐卡是四臂观音,她在纸上练习了无数次后才最后开眼。开眼成功后,她为此激动了好几天。

梅经彻骨寒,方得扑鼻香。龙梅8年多来共绘制收藏了33幅优秀唐卡作品。这些作品多为佛教人物,有咬牙怒目的不动明王、慈眉善目的度母、满面狰狞的护法天王,也有圣洁的莲花等,他们神态生动、形象饱满、色彩绚丽、线条细腻严谨,展出后给人们带来了神圣美好的感受,以及心灵上的启迪和震撼。为了更好地传承唐卡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唐卡,期间龙梅创办了市区首家得吉唐卡工作室。她表示,工作室可以接受唐卡定制,不求量只求质,要对得起唐卡画师的身份。

“优秀的画师只有把自己对佛的虔诚之心融于画中,绘制出来的佛像能让观者心生欢喜,这才是最大的意义所在。一画一修行。”杨龙梅说。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