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德育课怎么上不老套
如今的高中校园已经是00后的世界。他们几乎和互联网共同成长,从小受到多元文化的浸染和冲击。对他们而言,“德育”两个字似乎显得有些老套。
如何给这批被称作“互联网原住民”的高中生树立理想信念,奠定人生基调?日前,一场上海市推进高中德育工作创新研讨会在徐汇中学举行,沪上多所高中负责人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探讨。
用“互联网思维”做德育
用民立中学副校长姚伟国的话说,上好今天的德育课,要用上一些“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要做到“用户至上”,重视学生的体验。在民立中学,校园十大歌手、钢琴秀、闪亮拍档、文艺节汇演等活动,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各类文艺汇演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求名次,只求在活动中获得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要实现“体验为王”,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老师们对传统的活动进行“微创新”,在传统的社会考察中增加“路线设计、微课题研究、自主调查、成果分享”等环节;在学农过程中增加“农作物知识讲座、三农知识竞赛、走进三农调查”等内容;原先的社区志愿活动则增加为老人上微课、收集口述历史等板块,拓展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以活动育人”的目的。
“活动育人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更对学生精神追求、态度选择、团队合作、社会交往等关键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姚伟国说。
创造“全媒体”体验环境
在长征中学,有一条入选上海市中小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校园新景观的“长征路”,移步换景,引领学生走进烽火岁月。然而,校长李少保介绍,学校的德育探索并未就此止步。随着“媒介素养培育”特色高中实验项目的开展,从本学期起,这条“长征路”生长出全媒体的翅膀——路上各“景点”设置了二维码,学生用智能终端扫码进入即可学习了解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历史知识,在音乐、声光、动画中,图文并茂地了解长征历史。暑假期间,长征中学在连续第11年的师生“重走长征路”活动中,利用电台广播平台,让学生在和全国各地的听众互动中,产生前所未有的获得感。李少保介绍,如今,学校又在着手开发一系列长征主题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跨时空的体验和思考。
“众筹”寻找身边榜样
从去年起,徐汇中学的学生们开始着手通过“众筹”,实现一项“大工程”。在上海社科院和上海地方志办的支持下,“少年中国梦孵化基地”在该校挂牌成立。学校以历史教研组为主要师资力量,吸收初高中不同年龄段热爱写作的同学作为学员,利用寒暑假或者课余时间以学校所在地的徐家汇社区为主体,展开地方志相关调研。
“我们鼓励新生代年轻人走出校园,接触社会,通过相关主题的乡土调研和采访研究,了解上海历史,传承上海城市文化精神。”徐汇中学党总支书记刘晓艳介绍。同学们的采访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革命者及后代,例如徐汇中学第一任书记、地下党员王仲麟,新四军老战士厉敏之、陈扬等,以缅怀革命者的不朽功勋;另一类则为杰出科学家褚君浩院士、杨雄里院士等,明确新时代少年的责任和道义。“杨雄里院士对我说,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天才,我不是天才,你也不是天才,但后天的勤奋可以弥补不足,只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持久、连续、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女生王欣然在完成采访后深有感触地说。初中部女生沈津雯从厉敏之奶奶身上,发现历史离自己并不遥远。“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得以窥见鲜活的历史,当我们重新追忆那段承载太多苦难的战争,记录生死离别的岁月时,这些最后的老兵,可以让后人重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自强的精神。”她深情地写到。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