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泉州新城发展,专家们这样说……

东南早报

△新城区面貌日新月异 (王柏峰/摄)

12月4日至5日,一场关于泉州新城集聚发展策略的座谈会召开,国内多名著名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学者受邀来泉实地考察,共同“把脉”新城发展,为泉州城市规划建设建言献策。记者从会上获悉,国内多家知名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相关区(市)、市直部门还将再次召开讨论会,结合泉州实际,有针对性地深入交流探讨,下阶段会进一步将这些宝贵意见融入新城建设当中。

当前,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古城提质、新城集聚”的发展战略,明确围绕海丝新城的建设目标,做好“聚”的文章。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新城集聚已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城建课题之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城应沿海湾建设宜居的生活生产服务圈,提升集聚能力,不能沿湾都是房地产。同时,要梳理审视现有规划,进行动态规划管理,根据建设发展实际对照规划对建设时序安排进行适当调整,对需完善的基础设施尽快补缺补漏。这样才能发挥好泉州良好的生态格局,打造生态连绵带。

据悉,泉州新城集聚发展策略座谈会由市海丝新城建设工作协调组和《城乡规划》杂志社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座谈会,专家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和建议,有助于今后对城市的定位、规划的落实、交通系统的建立、文化的挖掘、生态的构筑,我们将尽快形成具体的工作计划,加快新城集聚。”

【专家观点】

从三个方面入手 发展新城

“‘活’‘散’是我对泉州的总体印象。”会上,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唐凯说,“活”即指泉州是一个相当有活力的城市,民营经济活跃;“散”则是多组团发展缺乏核心统领。唐凯认为,新城应从三个层面来发展。

首先是追求整体性,要有“一盘棋”的意识,统筹各组团的规划建设各环节,建立管理、建设、产业系统体系,针对做强核心进行整合。其次是追求宜居性,深度挖掘泉州的资源,将生态格局向城市公共空间注入,形成体系,挖掘传统文化和乡愁,将这些资源有机串联。最后是追求生长性,特别是要注重空间环境的改造提升,形成有辐射带动的核心,注入高端服务。

“掌指结构”思路 推动发展

《城乡规划》杂志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陈秉钊认为,“就产业而言,低端会分散,高端必聚集”。由于泉州传统产业相对较低端,因此形成了较分散的城市发展格局,而随着泉州产业不断增强做大,必然走向集聚,这也意味着必须建设一个强中心,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陈秉钊提出了“掌指结构”的思路,以泉州湾为掌心,其他区域为指头,指头围绕掌心形成合力发展,同时让每个已形成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城市功能的组团发挥出平衡作用,共同推动泉州更好发展。

未来发展 离不开文化元素

复旦大学文博系副主任、教授,复北智库首席研究员朱顺龙认为,泉州未来城市的影响力离不开文化元素。“进入新时代,泉州怎样发挥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提高国内外的影响力,重要的是要传承好文脉,并融入新城发展中。”朱顺龙建议今后泉州应继续挖掘海丝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提升城市气质。(记者 李波玲)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