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揭台湾与臭豆腐渊源 大陆饮食已渗入台湾人生活

参考消息网

资料图:湖南长沙臭豆腐 王小军 摄

资料图:湖南长沙臭豆腐 王小军 摄

核心提示:报道称,源自于大陆的菜肴和小吃甚至零食在台湾并不少见,水饺、葱油饼、锅贴、沙琪玛、麻花等食品早已进入台湾人的生活中,并不会因为是源自大陆而有所排斥,反而现在有许多历史学者、乡土文史工作者正在努力搜集和保存一些食物的做法和历史,因为那些表面其貌不扬的食品之所以流入台湾且生根、背后有着很多颠沛流离、困苦辛酸历程的故事。

参考消息网12月4日报道 英媒称,近日,美国《纽约时报》一篇有关台湾臭豆腐的文章引起热议,中国大陆网民说臭豆腐是“中国美食”不是“台湾美食”。那么,到底臭豆腐在台湾有着什么样的过去?为何臭豆腐会成为台湾的平民小吃?

记忆中的味道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2月1日刊登台湾媒体人威克的文章称,如果问起现在已经年过半百的台湾人,对臭豆腐的记忆和现在的年轻人是相当不一样的。臭豆腐在半个世纪以前的台湾地区是用来养家糊口或者是想家思乡的工具,但是当年在台湾的街头,如果不是嗜食臭豆腐的“逐臭之徒”,臭豆腐摊子对很多人而言是避之唯恐不及。

文章表示,蒋介石退到台湾之后,随其而来的许多部队被解编,许多被解编的军人只好做起不同的饮食小生意,炸臭豆腐也是其中之一,五十年前的台北和如今的新北市,时常可以看到炸臭豆腐的摊子,不过当时的臭豆腐和现在的有点不一样。那时台湾的炸臭豆腐大多是用“臭豆腐干”制作,也就是一块大约三寸见方、约半寸厚的半压制、水分较少的豆腐块,下锅油炸炸熟之后再剪开成为易于入口大小的小块,加上蒜蓉和酱油调味,而江浙馆子也有毛豆蒸臭豆腐供老饕解馋,舒缓思乡之情。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演变,臭豆腐也在岛内安家落户,成了平民小吃,街边出售的炸臭豆腐改用一般豆腐制作的臭豆腐,另外也搭配略微酸甜口味的泡菜,甚至台湾南部和北部的炸臭豆腐也有不同的吃法。而除了炸臭豆腐、蒸臭豆腐之外,台湾也发展出了麻辣火锅与臭豆腐结合的麻辣臭豆腐、像小火锅一般的臭臭锅等不同风味和样式的臭豆腐料理,台湾各地都可以看到臭豆腐的踪迹,“逐臭之徒”也比五十年前多了许多。

水土不服

文章称,臭豆腐生意开业成本比较低也是造成流行的原因之一,通常在台湾卖炸臭豆腐的店家,就只卖炸臭豆腐,不会卖其他的油炸食品,因为油锅炸过臭豆腐之后,再炸其他食物就会沾染臭豆腐的味道,所以备品单纯,而器材就是一口油锅和炉台,入门的门槛并不算高。很多所谓外省料理,不论是菜肴或者是像臭豆腐这类小吃,到了岛内就入乡随俗、调整口味,有些在大陆视为正宗传统的美味,在台湾不一定可以红得起来,例如发酵到长了好像长毛一样菌丝的臭豆腐,或者浸泡成深黑色的臭豆腐,这些在台湾就看不到。

文章称,吃的东西在台湾很少会成为政治的象征,反而会比较注重口味适不适合、自己认为好不好吃、服务态度等主观感受,例如大陆知名的火锅连锁品牌到台北开店,相当受到台湾食客的欢迎,但是之前的知名烤鸭、鱼头料理到台湾开店却是铩羽而归。

大陆的台湾餐饮市场竞争激烈,口味的改变也很快速,例如来自澳门的葡式蛋挞曾经风行一阵,随后很快没落;相比之下,臭豆腐在台湾不但算是长寿、市场扎根稳固,而且还继续发扬光大,臭豆腐如今在台湾小吃的地位和蚵仔面线等源自台湾本地的小吃可以说是并驾齐驱。

美味的误会

文章称,大陆到台湾的游客或许会觉得很多源自大陆食物到了台湾之后“味道变了”,不过台湾人大概也不会认为台湾的版本才是正宗的味道。

在台湾有不少挂着“温州大馄饨”招牌的店家,但是样子和大陆的温州大馄饨天差地远,两岸三通之后就曾经成了话题,有来自广西的女子嫁到台湾,在台北开了一家专卖“螺蛳粉”的小店,听说最初有食客乍听之下以为是“螺丝粉”,误会是用外形像五金螺丝一般的面条制作的汤面。

源自于大陆的菜肴和小吃甚至零食在台湾并不少见,水饺、葱油饼、锅贴、沙琪玛、麻花等食品早已进入台湾人的生活中,并不会因为是源自大陆而有所排斥,反而现在有许多历史学者、乡土文史工作者正在努力搜集和保存一些食物的做法和历史,因为那些表面其貌不扬的食品之所以流入台湾而且生根,背后有着很多颠沛流离、困苦辛酸历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