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社区营造进阶培训开启 9组团队进入实习调研

海峡都市报

我们变了,社区就变了

古城社区营造进阶培训开启,9组团队进入实习调研,希望发掘更多“领头人”

海峡都市报11月7日讯(记者 刘燕婷 通讯员 王少雄 文/图)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备,“美丽古城 家园共造”社区营造进阶培训已经开启。本次进阶培训分为理论课、案例分解课和实习课。第一阶段的理论课、案例分解课,已于11月4日、5日在鲤城举行;第二阶段是实习课,通过筛选进入培训的85名学员,分为9组,将用3周时间,进行社区营造的实习调研,并于11月24日至26日进行成果汇报。

“我们有很多街头巷尾的热心人士,也就是所在地的‘领头人’,或叫‘家婆’,他们对当地的人情世故了然于胸。我们要把这些人发掘、培养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带动、统筹协调作用,从而带动更多人一起干,这是‘自下而上’机制的关键。”泉州市旅游局局长、市古城办主任李伯群表示,希望通过进阶培训,发现许多社区营造工作的好种子、好苗子、好的“三合一”团队,为下一步的“提案初赛”打下基础。

两节理论课+三个案例

深入了解社区营造

本次进阶培训在黎明大学老校区举行,85名学员中,大部分是古城的社区干部、泉州本地热心人士和泉厦地区规划设计专业者。还有20多名未入选学员,自发报名前来旁听,培训教室的过道上都坐满了人。

理论课上,来自我国台湾的建筑学家夏铸九教授讲《城乡规划设计专业为什么不接地气》、慕思勉教授讲《参与式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务》。

夏铸九说,万物都有三种空间:第一种空间通俗易懂,看得见、摸得着;第二种空间是虚拟空间,是对未来的想象;第三种空间是象征空间,是通过文化把价值观集中表现的空间,在泉州古城到处都存在着。“这种空间,有人称之为都市象征。例如,开元寺就是第三种空间的最好表现,有地方特色,又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保护。”他强调,改造者不仅要学会保护第三种空间,更要关注当地历史及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

除了让学员们通过理论课,更专业、深入地了解社区营造要怎么做外,为了让大家更形象生动地看到社区营造的过程,主办方还开启了“案例分解课”,请来多组案例实践团队现身说法,从团队形成的过程、遇到的挑战、如何克服困难层层递进,有了《我们改变,社区就会改变——厦门院前社》、《奉化实验之雷山村》、《台北市大桥町老街区》。

9组团队+三周时间

实习社区营造工作

上周末的课程,是本次进阶培训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实习课是本次进阶的核心部分。

85位学员已分成9组“三合一团队”(由基层人员+专业者+热心人组成的团队),将有3位导师和6位助教,来协助学员练习和体验“三合一团队”的工作方式,寻找共识,每位导师负责3个小组。

9个小组将有3周的时间,各自进行现场调研,寻找社区营造的目标社区,进行探讨研究。

11月24日到26日,9组人员将把自己这3周的实习调研,进行分组报告,夏铸九、黄世清等4位专家将为大家指导点拨。

李伯群说,这次社区营造进阶培训,突出“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三个任务”。“一个目标”是培养“三合一团队”。“两个重点”,一是练习人与人沟通、寻找共识,二是练习人与环境的沟通。“三个任务”,一是引导学员互相倾听、对话、讨论,引导寻找共识的感觉与路径;二是引导学员判断社区问题,找出病因;三是引导学员观察空间使用与空间形态的关系,探索改善的方法。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