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住民话仙(聊天)讲古,倾听他们的心声,喜怒哀乐,过好每一天。学生来鼓聚会,先来寒舍沏茶叙旧,赏字。”这是厦门二中退休教师郑南辉给自己目前鼓浪屿生活的素描。
作为当地一名活跃的书法家,他常以字修心。国庆第二天,便在家里用毛笔写下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以此抒发自己乐观的精神状态。
每天傍晚,他都会准时和几名鼓浪屿老住民坐在一起,聊聊天,看着海边的夕阳西下,享受着海风掠过的凉爽与快乐。
“现在很多老鼓浪屿人都住到厦门市区了,我还是喜欢住在鼓浪屿,那么我守的究竟是什么呢?或许守的就是一种记忆和乡愁吧。”郑南辉对记者说,他小时候最爱海边去玩,只要学校一下课,就跑到海边挖海蜈蚣做鱼饵,为了补贴家用,不论是夏天还是冬天,他们兄弟都经常“夜钓”到八九点。
在他看来,那些在外地游客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休闲老头儿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部自己在鼓浪屿的家史。他们不仅经历鼓浪屿的风云变幻,还对这座岛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了如指掌、赋予感情。
鼓浪屿原住民郑南辉。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摄
家史
从小受母亲、大哥的影响较大
郑南辉的外祖父吴子青是福建漳州下辖的云霄县人,早期曾任云霄一中校长,受聘至集美中学任职后,在鼓浪屿置业,举家迁移至此。母亲吴士柔是外祖父的独生女,在毓德女中受到良好教育,富人家庭子女们的才艺她样样都会:弹琴,打球,唱歌等。她后考入师范学校,并在工作中结识父亲郑时雍,夫妻俩均在鼓浪屿普育小学教书,此后母亲又调至康泰小学担任教职,主要教语文。
郑南辉一共七个兄弟姐妹,他年纪最小。
抗战时期,家国离乱,父母双双失业了,全家生活陷入困境。抗战胜利,父亲带着二哥到台湾谋生,原本想借此改变经济窘境,谁成想由于两岸政治风云变幻,此去一别就是40年。
“直到1986年,大陆与台湾关系缓和,父亲经香港寄来一封信。离别四十年的话语都浓缩在一纸家书里,母亲眼睛已瞎,让我一遍遍地念给她听,她抚着信,吻着信,枕着信,心息一夜难平。1987年,父亲与二哥郑昌泽经东南亚在香港约我会面。”郑南辉在一篇自述的回忆文章中称。
1991年,父亲在台湾去世。追悼会上,时任台湾省主席连战题写挽联,表彰其对国语教学的贡献。
在漫长等待父亲的岁月中,唯有母亲在艰难维持一家的生计。
“母亲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她教会了我很多东西。”郑南辉称。
在他记忆中,每天母亲从家里徒步到康泰小学需走半小时,为了节省路途时间,早晨从家里带盒饭到学校当午餐,时常还要分点给饥饿的学生吃。她的收入要养活全家六口人,可每月发工资时,邻居便来家里借钱买米,通常母亲二话没说掏出钱塞在邻居手里。只要她看到谁家需要帮助,均义不容辞。
“我认为父母教育子女不必太费口舌,言行举止就在教导子女怎么做人。”
郑回忆称,母亲对街坊邻居的友善也感染了他,他小时候看多很多邻居没有安装自来水,还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排队挑水,很辛苦,所以他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薪水在家门口安装自来水,供周围邻居使用。
母亲对子女最大影响还是职业选择。他常常半夜醒来看到母亲伏在灯下批改作业,有时手里握着笔睡着了,作业却还没批完。这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大姐郑希真1955年考入厦门师范学校,成为一名教师。1958年,二姐郑望真考入福建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在福州,后调回厦门九中任教师。
“受到大哥的影响,我最早的梦想也是当工程师,在高考填志愿时,老师劝我在最后的志愿上填写师范专业,我填了,没料到我真的被福建师范学院(现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我哭了一天。母亲对我说,你爸在台湾,按照这样的社会关系,你能进师院已经很好了,听完这句话,我眼泪就收住了。我想到母亲当老师那么艰苦,每晚批改作业到凌晨3点,还要照顾家那么多孩子,她都没有叫苦,我这点困难算什么呢?”郑说。
到了福建师范学院后,他也很快改变心态进入到学习状态。
除了母亲,大哥郑塘也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郑塘在身为地下党成员中学班主任影响下,开始为地下党从事秘密活动,一直在为革命奔走。1956年,他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国防委员会下属电子研究所上班。当时郑南辉刚初中毕业,他原本决定报考财经中专,以此减轻家里负担,大哥阻止他报考中专,希望他继续上高中,并承诺经济问题由他承担。
郑塘天资聪颖,命运多舛。为了搞科研,他自学四种语言。1963年,他发明的“电桥”荣获国防委员会颁发的三等功,上尉军衔,任研究室主任,未成想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直到1978年才被平反。
“虽说全家人极力对母亲隐瞒大哥去世的消息,其实母亲心照不宣,每到夜里她都偷偷地哭,直到有一天泪流尽了,她的眼睛也瞎了。”郑在回忆文章中称。
1963年,他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设在鼓浪屿上的厦门二中任教,直到退休。他严谨而富有创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很多从他班级中走出的优秀人才,均感念他当年的教诲,其中一位在政府担任要职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是:“彰显鼓浪屿人的特色与自豪。”
由于常年在讲台说话,他患上咽喉疾病,同时为帮助学生备战高考又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他只能提前五年病退,离开耕耘三十四年的五尺讲台。
每天,郑南辉在此挥毫泼墨,以书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