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1926” 一睹泉州老故事 看91年前的泉州考古之旅

泉州晚报

泉州古城“润物无声”国庆展览预告第三站——陈光纯故居

“重访1926” 一睹泉州老故事

去年国庆,位于中山路345号的陈光纯故居修缮完毕,成了泉州老照片的展览地。那场名为“泉州古城百年沧桑老照片展”的展览成了泉州人忆古早味,游客品古城的好去处。当时每天的人流量超过400人次,还有市民多次前往观展,找寻曾经的记忆。今年国庆,一场名为“重访1926”的摄影文献展即将在此处上演。这次展览将为大家呈现古城泉州百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唤醒我们心中关于这座城市逐渐淡去的历史记忆。■记者 李菁 李心雨 庄丽祥 文/图

重访陈光纯故居

看91年前的泉州考古之旅

1926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厦门大学特派三人前往泉州探访古物古迹。这三人分别是张星烺(1888—1951),中外交通史专家,时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代理主任;陈万里(1892—1969),考古学家、古陶瓷专家、摄影家,时任厦门大学国学院“考古学导师兼造形部干事”;艾锷风(古斯塔夫·艾克Gustav Ecke,1896—1971),德国人,汉学家,时任厦门大学欧洲哲学教授。

当时三人下榻于陈光纯家宅,离开后分别留下《泉州访古记》(1928)、《闽南游记》(1930)、《刺桐双塔》(1935)等包括文字、影像在内的泉州重要历史文献。张星烺回到厦大后,推出了“中世纪之泉州”专题讲座。当时,就读于厦大生物学系的泉籍学生吴文良深受启发转而研究考古学,并成为一代泉州石刻研究专家。更机缘巧合的是,四年后,吴文良成为陈光纯的女婿,他的儿子吴幼雄亦继承父亲的衣钵,毕生致力泉州的考古研究。

“重访1926”将从文本解读切入,结合本地年轻人黄强收藏的老照片,用文献展的方式,勾勒出91年前的那一段中外知识分子的学术之旅,及其所引发的历史想象。

西街会元状元坊遗址,于1912年被拆除。

年轻人收藏数百张老照片

再现百年前西街会元状元坊

2011年,黄强开始收集关于泉州文史的书籍。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他发现老照片的珍贵。“老照片是孤本,定格了画面,每一张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所以,我在收集旧书的同时也开始收藏老照片了。转眼五六年过去了,现藏的老照片有五六百张。”他说。

“这是100年前的西街会元状元坊,坊为1880年庚辰科武状元黄培松所立。1912年,泉州同盟会以黄培松为处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监斩官为由,予以拆毁,是泉州存世时间最短的一座牌坊。还有百年前寄往法国的状元坊彩色明信片,可以一睹百年前的西街。”黄强向记者介绍起他收藏的老照片。

1985年文庙前的飞机,相信不少本地人都上去过。

“还有一张飞机照片,你爬上去过吗?还记得它吗?”黄强说,老照片里的飞机是米格—15比斯型歼击机。上世纪80年代初,泉州少年宫开始复建,将位于文庙的市第二中心小学改建为少年宫。1985年12月,由南京军区空军赠送我市少年宫一架1984年5月退役的军机。

“米格—15比斯型歼击机是苏联制造的。1952年装备我军空军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斗。战斗结束后,又日夜巡航在祖国的蓝天,保卫着国家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小时候总听说这架飞机是被打下来的,然后正好掉到了文庙的两树之间。当时,文庙有了这架飞机之后就火了,一下子成了热门景点,市民争相与之合影留念。”黄强说起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照片很多都是第一次公开,值得大家细细去品味和回忆。

■展览预告 重访1926

地点:中山路345号陈光纯故居

时间:2017年10月1日—8日 10:00—18:00

策展人:洪丹阳蔡舒翔刘晓建

联合参展人:黄强(泉州老照片收藏者)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