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9月初开学时,在全国各地幼儿园和小学门口出没的“神秘人”吗?
他们不是坏人,更不是人贩子,只是一群操心的爸妈,唯恐孩子第一天上学不适应,想多看几眼。
然而,半个月过去了,部分学校门口并没有恢复平静,因为还有些孩子不能适应新环境,每天早上都哭着喊着不肯进门。让小编吃惊的是,不止幼儿园小朋友这样,有的小学新生竟然也如此,爸妈们束手无策,一年级老师也很头痛。
前天,钱报记者收到一位小学家长报料,说是心疼孩子的校长,为哄一年级的萌娃进校上课,不惜临时“改”了校名!故事是这样发生的——
这所小学今年的新生中,有个小朋友每天一到校门口就哭,无论家长和老师们如何劝解,就是不愿意进门。
某天,问起为啥不肯上学,小家伙给出的理由居然是:“这里不是我的学校,你看,连名字都不一样。”他一边说,一边指了指校门口的名牌。
“那你的学校叫什么名字?”站在门口迎接学生的校长问。
“是XXX幼儿园。”原来,小家伙认为之前读的幼儿园才是自己的“学校”,其他统统是冒牌的。
现场僵持不下时,还是校长想出的主意,做通了小家伙的思想工作:“那这样吧,以后我们学校就叫XXX幼儿园,你可以在你的课本、作业本都写上‘XXX幼儿园’,好不好?”小家伙止住哭,点点头……
好吧,听到这里,小编也觉得这位校长牺牲好大。要知道该校在杭州城里名气可不小,如今在这个小家伙的课本、作业本上却变成了“XXX幼儿园”。
昨天早上,钱报记者又和校长本人求证,确有此事。他透露,在家长和一年级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家伙最近的表现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可是话说回来,小家伙为什么一开学就不愿上学,还把小学误认为是幼儿园呢?“原因很复杂,没有做好幼小衔接是主要问题之一。”这位校长分析说。
暑假里,许多爸妈忙着给准小学生做学前准备,送娃去学拼音、识字、英语等新技能时,却忽略了最重要必修课——幼小衔接。在杭州主城区,钱报记者随机选了8所小学做调查,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结果发现每所小学都有新生不适应新环境。老师总结,这些孩子不适应的表现主要分为三种:
一是不肯进校
二是上课哭闹
三是不能遵守课堂常规
表现一
把小学误认为是幼儿园的那个小家伙,属于第一种。不肯进校的一年级新生,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少的一两个,多的四五个,超出老师预期。
和钱报记者相识多年的一位公办小学校长,掰手指算了算:“每年都有哭着不让妈妈走、不肯进校的孩子,今年我碰到两个,一个女生一个男生。”
小姑娘的情形要好一些,尽管每天到校门口都会大哭一场,但在来送她上学的外婆离开后,她就能平复情绪到教室上课。
“今天早上,我看到她又在校门口流眼泪,不放外婆走,就帮她分析,要是老这样,以后外婆不敢送了。她想想有点道理,不哭了,然后被一个热情的同学拉走了。”
男生的情况麻烦点。起初几天,一直哭喊着要妈妈,妈妈只能陪着,就坐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连厕所都不敢上,又心疼儿子,说不想读书就算了。
后来学校把男生父母约来商议,在劝说教育鼓励都无效的情况下,大家协商决定采用“严酷”手段,不准妈妈送,告诉孩子,再哭就把妈妈赶出家门了,但如果表现好的话,妈妈每天放学都会准时来接。结果就这样治愈了。
“其实归根到底,是父母没有提早给孩子做好上学的心理准备,种种不适应的表现就会在开学爆发,后果可能超出你的想象。孩子的适应能力不同,适应期有长有短,我去年遇到过一位哭闹的,妈妈整整陪读了一个学期。”校长回忆说。
表现二
遇到第二种情况的,是一位民办小学的一年级班主任和她的搭档。“那孩子每天进校时都好好的,可一坐进教室就明显情绪低落,经常会哭。今天好不容易劝好了,明天又这样,已经两个星期了。”说起这件事,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都很头痛。
她们找来家长了解情况,分析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孩子读幼儿园时各项表现都很出类拔萃,在班里简直是众星拱月。可是一上小学,优秀的小伙伴很多,孩子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优秀,比如,跳绳没人家多,口算没人家快等,有了心理落差。如果老师当天能刻意关照,多夸几句,孩子的情绪会稳定些,不然就会爆发。
“可班里这么多孩子,我们不可能只顾着一个夸,那不是厚此薄彼了吗?”班主任觉得,当务之急是要让孩子明白,读幼儿园和小学是完全两回事,调整心态,家长也应该给孩子适当减压。
表现三
第三种情况更普遍,上课坐不端正、随意插话、打打闹闹;又或者丢三落四,今天作业本不见了,明天语文书又弄丢了等,不止每所小学,每个一年级班里都有。不过,相对于前面两种情况,动静要小一些,老师会常常提醒,但彻底纠正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杭州市人民小学施富娟老师的记忆中,就有这么一位“极端”的学生。
上一年级后,这个男生经常会在上课时间自顾自地走来走去,甚至有时还会打断老师上课。男生的行为很快就引起了同学和家长的反感,甚至有家长向施老师反映,想把他请出去。“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独生子,家里条件也不错,所以比较宠他,被惯坏了。”施老师说,尤其是孩子爸爸,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出差,孩子上小学前还经常带着他一起出差。所以,缺席幼儿园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一般来说,孩子上一年级后会对老师有所敬畏,但是他一点也不怕,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形成规矩意识。爸妈在幼儿园时错失了教育的机会,也没有好好把握幼小衔接阶段对孩子该有的教育,到了小学就成了大问题。”施老师说。
施老师采取的办法是,让他养成好习惯,首先要做的是消除同学对他的成见。“其实他是很聪明的。”施老师观察到,这个孩子很爱看书,尤其是在军事和历史方面,而且几乎可以做到过目不忘,读完能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因此,施老师经常在课上有意让他展示这些优点。一段时间后,同学们都在议论,原来他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之后男生的学习开始慢慢步入“正轨”,朋友也多了起来,大家碰到不懂的问题,还会向他请教。
施老师认为,对于行为习惯有差异的孩子,老师要做的就是多关注、多鼓励,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才能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而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上小学前就把好关。”
关于幼小衔接,爸妈到底该做些什么?施老师说,最关键的是父母的陪伴。
施老师碰到过一个孩子,因为爸妈工作原因,从幼儿园就开始寄宿。上小学后,孩子变得性格孤僻,情绪极不稳定,而且从来不写作业。“相当于他在上小学前,已经独立生活好几年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其实最需要的就是来自原生家庭的陪伴。”
想要孩子平稳渡过幼小衔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施老师给出了两点建议:
首先,家长宠孩子无可厚非,但是得定下规矩,像是上课期间不能随意走动,老师讲课时不能发出声音等。否则孩子在家无法无天惯了,到了学校也会一样。“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孩子,他们也会长大成人,这个阶段形成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品行。”
其次,爸爸和妈妈应该在孩子的教育上达成共识。比如,有的家庭中,爸爸惯着孩子,妈妈管得严,导致两人的教育方式严重失衡,最终会在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上反映出来。
杭州青蓝小学曾对一年级100位家长进行幼小衔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知识、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幼儿心理和社会性方面的衔接。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最怕孩子在识字方面存在问题,所以为此做的准备也是最充分的。但其他几项重要内容却往往被家长忽视了。
其实,比起多认几个字,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助于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据几位小学校长总结,在上小学前,一般存在三种类型的家长:
1、急功近利型。没上小学前报很多培训班,霸占孩子的大量时间,为的是让孩子提前进入一年级学习的状态,最后往往导致孩子在课堂上不愿意听,对学习缺乏兴趣。
2、任由发展型。任由孩子成长,造成孩子太有个性,而且好动,个人意愿比较强。
3、温室培育型。这类家长什么事都代替包办,最后孩子什么事都不会做。
这些爸妈表现不同,但都属于没有做好幼小衔接。那么,这个阶段,爸妈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杭师大附小校长孙丽女认为,幼小衔接,爸妈需要做四件事:
1、帮助孩子积极转换角色,告诉孩子做小学生和念幼儿园有哪些不同,而不是通过夸张描述,让孩子畏惧学校和老师。
2、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观念。小学的行为规范和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比,有很大差异,良好的习惯能抵消孩子新入校的陌生感,提高孩子的适应力。有了时间观念,还有助于预防今后作业拖拉等坏习惯。
3、和孩子一起准备必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比如餐具等。
4、告诉孩子上小学的一些基本信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写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和联系电话,知道每天上下学的路线、学会整理餐具、书包等。
半山实验小学校长周晓婷,建议父母提前明白三个道理:
1、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意识到什么才是最适合孩子的。
2、习惯是孩子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
3、所有的过程中,成功和失败都需要经历,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她说:“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应该做好生活习惯的准备——穿衣、吃饭、个人的卫生清洁等;学习习惯的准备——每天亲子阅读20分钟,培养静心和学习状态,最好再有20分钟的交流时间,可以聊聊学习,也可以聊聊生活;情绪教育的准备——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这很重要。
长江实验小学体育公园校区书记干定雄说,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具备这个年龄该有的能力,包括:
独立的生活能力,会自己吃饭,系鞋带,整理书包,学会如何和同学交往;
适应社会的能力,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家周围的路,了解有困难可以找谁,哪些人不能信任等;
运动的习惯,孩子的身体状况是否良好,对他以后的影响非常大。
阅读的习惯,真正识字很多的,一般都是那些书看得多的孩子,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就会掌握更多的知识。
对于一年级新生的不适应状况,尽管老师们已经琢磨出了不少办法应对,但比起亡羊补牢,更好的解决办法是未雨绸缪,家校合力做好幼小衔接。
钱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开学,杭州不少小学直接把幼小衔接课程排进了课表——
像杭州长青小学总共排了两天课,一天是给家长上课,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另一天是新生训练,全校100多位老师全部下到一年级,带300多位新生熟悉校园路线,指导整理书包、课桌,上课怎样举手发言,中午怎样排队领饭,下午怎么排队放学等等。
杭州娃哈哈小学、杭师大附小、胜利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开学第一周压根没上课,全拿来做幼小衔接了。让新生们通过玩游戏练坐姿、认识新校园、结交新朋友等等。
杭州滨和小学则是通过双向选班,让新生提前了解老师,同学,并在暑假里给新生发了一本《点赞好习惯手册》,建议孩子们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体育锻炼的习惯,家务劳动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和交流的习惯。校长田燕芳说,幼小衔接,养成这些习惯比学拼音和认字重要。
关于幼小衔接,你有哪些好的建议?欢迎在留言区跟大家分享。
记者 沈蒙和 通讯员 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