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雕艺术家张红苹。
自在观世音敦煌系列作品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争艳杯”银奖。
碧空如洗、飞天盛装的敦煌,作为世界艺术的圣地,总有那么一些为敦煌艺术的传承默默坚守的人,中国木雕艺术家张红苹便是其中之一。她以独具风格的新派木雕,在继承惠安木雕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了她作为惠安女性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以不同于他人的创新理念,将雕刻艺术的三维空间实体性辅以生活的观赏性,推陈出新,带来了大漠敦煌的神秘奔放、滨海佛国的香火禅音,更用雕刻的多种创作手法奏响了“丝路”上的主旋律,以独到的思想角度呈现出“一带一路”的文化魅力,向人们打开了一条遨游在西域丝路上的时光隧道。
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张红苹出生于中国著名雕刻之乡——福建惠安,是亚太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的弟子。在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浓厚的海丝文化底蕴中潜移默化,又常行走于雕梁画栋之间,她被到处弥漫的木雕气息所感染,十几岁就进入当地的木雕厂,专门从事宗教题材的雕刻。在恩师的指点下,她以一双灵巧的手,将中国传统的木雕工艺不断传承着。
而求“新”是张红苹立足于生活中永不枯竭的艺术追求和动力。从为马来西亚世界华人激励之神林金德博士设计真人头像获得马来西亚官方接见,到完成宋代石佛遗址晋江东石南天禅寺新大雄宝殿里三幅六米高的浮雕设计制作,再到受福建省泉州市慈善总会委托设计制作了福建省连捷集团许连捷之父许书典老先生半身真人铜像,获得许连捷家族和慈善总会的一致认同和好评。张红苹的每一次创作,都使自己的艺术更进一步,形成了秀丽典雅又玲珑剔透的创作风格,成为惠安木雕现代创意的佼佼者。
在学习木雕技艺过程中,身为女性,有着诸多无法言说的不易,但张红苹从来都是笑笑,并深知“为学日益”的道理。可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像种类繁多,各有内涵,造型上也各有千秋,张红苹虽有精益求精的雕工,但对佛文化入骨的研究却非“一日之功”。于是,她考入福建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系统地学习艺术文化知识,再结合早前被政府选送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创意产业人才高级研修班所学,又任职泉州市木雕艺术研究院院长,博采众长。她开始在传统佛像雕刻创作技法上,从题材的选定、意境的营造、雕琢工艺的改进等多个方面,都进行大胆合理的创新,将理论和生活创作更好地结合,特别是在敦煌彩绘方面有独特的创作和造诣,撰写《漫谈木雕中雕刻艺术之美韵》《中国佛经石窟雕塑艺术漫谈》等文,深受业界人士和学生的推崇,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2009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手工艺文化遗产,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张红苹创办了自己的木雕公司工厂——福建红莲木韵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以点带面,作为文化传播的“根据地”。这些年来,张红苹带领着红莲木韵,用创新的具有说服力的作品在国际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赛中斩获诸多大奖。
细细数来,20多年了,她始终坚持走在保护和传承民间工艺文化遗产的路上,立足于“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以商养学,奋力做“丝路”上的艺术传播者。
“人物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均有典有据,不矫揉造作,不生搬硬套,不空穴来风,有一种原生态的亲切感,作品的灵魂也跟着呼之欲出了。”懂行的客户常常这么评价她。确实,学习多年的张红苹,不仅精通一家,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了包括石雕、铜雕、玉雕等在内的姊妹艺术的精髓,运用现代国画和西画美学艺术的创作思维,切、削、雕、刻,使每一刀都透着力度与巧思,作品自此有了深厚的赋形功底,更有众多粉丝与商机。
丝路使者永不止步
艺术源于生活,每一份人生经历,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喧闹嘈杂的时下社会,功名利禄诱惑不断,如何“抽丝剥茧”,在红尘打滚的“满身淤泥”中,不断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创造美。这样的艺术家寥寥无几,而张红苹恰恰是其中一位沉迷于生活的木雕大师。
她诠释自己的木雕作品时,“我希望每一份艺术作品,能燃起人们生活的美好,燃起人们心中对艺术的渴望与文化共鸣。我不仅仅要传播木雕文化、海丝文化、非遗文化,还要播种当代社会的木雕文化品位。”张红苹的追求不再是简单地与传统并行,而是要让自己的原创木雕艺术品在生活中拥有无法复制的优雅。
眼界决定世界。张红苹那颗跃动的求索之心,不停地带着她到世界各处的艺术之地游历学习。“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工艺、技艺乃至艺术的交流和融合。”于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她只身一人到过数十个国家,以她擅长的中国丝路木雕文化为主,与众多国家的艺术家作交流,传播民间文化的“真善美”。在许多国际艺术家眼里,张红苹是传播中国丝路文化的使者,为他们带来不同于网络上、报纸上所看到的丝路印象,更多的是一种从她口中娓娓道来的“丝路风采”和她丝路作品里所刻画出的传神体验。